东京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举重队捷报不断,在参赛的8个项目中取得了7金1银的优异战绩。8月2日,李雯雯在女子87公斤以上级破奥运会纪录获得冠军,从结果来看,这本是一场毫无悬念、实力碾压的比拼,但赛前参赛名单上的一个名字曾令不少支持她的人捏了一把汗。那个名字就是43岁的新西兰举重运动员劳雷尔·哈伯德。
哈伯德是一名“男变女”的跨性别选手,是奥运史上第一位变性举重运动员。出生于1978年的哈伯德,2012年之前还是男儿身,早早开启了举重生涯,成绩还不错。1998年,20岁的“他”参加男子105公斤以上级比赛,曾打破当时新西兰的举重纪录。2001年开始哈伯德暂停了训练,感觉压力很大,自己和环境格格不入。2012年,35岁的哈伯德选择做一名“女性”,并一直服用激素。而后“她”在2017年的举重世锦赛上以女性的身份摘得银牌,成为新西兰女子举重第一人。
奥运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男扮女”事件。比如波兰田径运动员斯坦尼斯洛娃一生打破了100多次国家和世界纪录,却在死后验尸时被发现有男性性器官。为了公平,国际奥委会对性别审查很严格,从最开始的开介绍信到妇科检查再到染色体检测,如今需要利用睾酮检测法,凭激素水平来判定性别。不过从2003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达成“斯德哥尔摩共识”即允许变性人参加奥运会,前提是必须有外科解剖改变获得法律认可,并接受了足够长时间的激素治疗。对跨性别女性来说需要变性满四年,不能以运动为目的的改变性别,且睾酮激素水平在第一次正式比赛之前至少12个月低于10纳摩尔/毫升。
虽然有了严格的规定,但质疑声依旧不断。因为奥委会给跨性别女性制定的睾酮标准是男性的最低标准,比正常女性高出3倍多,不客气地讲,就像女运动员扎了一针兴奋剂去比赛一样。如今LGBTQ(跨性别群体)在各大体育赛事中现身似乎成了大势所趋,但争议声也越来越高,其中最大的反对者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他曾狠批跨性别者参赛是剥夺了其他女性的权利,可能会使正常女性参加奥运会的机会减少。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国外赛事也开始反感跨性别者参赛,其中包括李雯雯的对手哈伯德。
奥运会等世界体育赛事最重要的准则就是公平。在百年前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就写道“体育就是正义”,而如今接纳变性人进入奥运赛场,却被认为是深深地挑战了公平公正的底线,国际奥委会,你给翻译翻译,什么是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