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
钟天使母校立志再创辉煌 陈芋汐母校探索发展新方向
第A13版:青少年体育 2021-08-09
打造上海跳水的“摇篮”

陈芋汐母校探索发展新方向

李一平

北京时间8月5日,东京奥运会决出跳水女子单人10米跳台冠军。年仅16岁的小将陈芋汐斩获东京奥运会上的第二枚奖牌,以1金1银的成绩为首次参加奥运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专题撰稿本报记者 李一平

快乐体操助跨项选材

打造跳水人才的摇篮

从史美琴到吴敏霞、火亮,再到如今的新星陈芋汐,上海跳水项目薪火相传,始终为国家贡献“上海力量”。作为上海跳水的重镇,吴敏霞、陈芋汐的摇篮,徐汇区始终将跳水作为重点的拳头项目给予支持。

“能诞生吴敏霞、陈芋汐这些跳水名将,无疑要依赖于徐汇区对于跳水项目的关注。”原上海市跳水队领队史美琴表示,徐汇多年来通过跨项选材输送了不少优秀的跳水后备人才,为上海跳水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了解,在徐汇区体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徐汇区青少年水上运动学校近年来加大了对跳水项目的投入,改善了跳水项目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目前,徐汇区青少年水上运动学校跳水队的训练场地租借在东方体育中心。每当训练日,徐汇区青少年水上运动学校就会安排专车将运动员从光启小学定时接送到东方体育中心,为运动员、教练员的训练提供了交通帮助。此外,为了提升训练质量,徐汇区青少年水上运动学校还购买了简易式可移动跳台以辅助训练,提升了训练效果。

为了扩大跳水人才的招生面,陈芋汐的启蒙教练、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副校长刘朝辉介绍,徐汇区还一直致力于探索体操与其他体育项目的跨项选材工作。

“目前,我们通过更新理念,以‘快乐体操’的模式,让更多青少年和家长接触、了解体操。”刘朝辉介绍,在徐汇区体教融合政策的支持下,青少体每年到徐汇区幼儿园进行两次招生,每次都能吸引超过200名孩子体验快乐体操。

其中,不少孩子会在教练的发掘下成为练习跳水的“好苗子”。有了人才培养的基数,未来相信还将有更多跳水人才从这里走出。

探索未来发展新方向

“体校模式”有无限可能

“传统体校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目前上海有区级体校34所,市级体校3所。在不断巩固体育系统一、二、三线队输送渠道的同时,提高体校软硬件建设等各方面的要求,提升发展水平。”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副秘书长、上海市体育局局长徐彬表示,陈芋汐、姜冉馨、唐钱婷、宋佳媛等新秀展露风采,背后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而作为最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探索体校模式发展的新方向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在科学训练、后勤保障、训练管理上创新突破,克服困难、放大传统体校的优势?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长郑昕波看来,体校培养可以突破的点还有很多。

“比如对我们的教练员来说,在目前科技水平的情况下,有很多新的手段可以利用到训练中去,在丰富的执教经验的基础上,帮助教练员更好且有针对性地科学训练。”在前不久一次和中超青岛队主帅吴金贵的交流中,吴金贵曾提出在德国的许多足球俱乐部,已经开始普及计算机监控体能训练的方法。在郑昕波看来,借用科技智能的介入也能很好地提高基层体校的训练效率。

除了手段、意识、设备等体校软硬件的升级之外,如何加强体教融合,消除运动员后顾之忧是增加体校培养模式面临的更加根本的问题。解决生源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是体校发展的重点难题。

归根到底,在运动员培养层面,体教融合的根本在于帮助运动员解决读书问题,消除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体校培养模式焕发新的生机。让体育人有文化,让读书人身体好。郑昕波也坚信,坚持探索体教融合发展,是体校发展的唯一方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