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
娜塔莉亚·帕蒂卡
拒绝躺平 笑对生活
2021年的夏天,延期一年的东京奥运会正式开幕,在电视剧、综艺等多元化的互联网娱乐热潮中,奥运会、残奥会突出重围,再次引爆年轻群体,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奥运精神将带给新青年们怎样的启示?
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奥林匹克教育并不是单纯地传授奥林匹克知识,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实践奥林匹克主义,实践体育运动,在运动中获得身体和精神的愉悦,达到并超越“野蛮其体魄”的目的。
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广大青少年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推动青少年教育良性发展。
拒绝躺平的奥运精神
当奥运选手战胜对手勇夺金牌时,所有观众都会为成功欢呼赞叹,但他们的冠军成长之路,却少有人看到。年仅14岁的全红婵、16岁的陈芋汐在女子单人10米台的比赛中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梦之队”对决,也俘获了无数青年人对于新星的崇敬和热爱。
在抖音上,一段奥运冠军陈芋汐四年前练习跳水的纪录片短视频悄然流传开,感动了无数人。视频中,不满12岁的陈芋汐在2017年5月底上海游泳馆挑战难度系数达3.3的10米跳台207C动作,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是上海跳水队的看门动作。
然而陈芋汐刚来跳水队试训不久,小姑娘一次次“砸”在水中……从高台坠落的恐惧,对高难度的畏缩是人的本能。不知是疼惫还是紧张,爬上岸的她抱着双臂发抖,瘦小的双肩一抽一抽。她的教练特地把她叫到身边“训”了一番,然而一次次失败的小姑娘却向教练说:“我看到了希望。”两个月的训练后,陈芋汐终于对于207C已经初具水准,可以以正确姿势入水。这次,严厉的教练和紧张的小芋汐都笑了。而四年后,这个小姑娘已站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
在视频中,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不满12岁的陈芋汐,顶着一头的“黄毛”,这不是小姑娘爱美而选择的染色,而是年复一年的跳水训练,在泳池中长期浸泡所导致的褪色。
“躺平”,是最近颇受热议的一个词汇,而不少人也指出年轻人不应该“躺平”,对生活失去希望。对运动员来说,面对激烈的竞争压力,“躺平”意味着被队友、对手超越,“躺平”也意味着永远失去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奥运健将们选择了“躺平”,那我们还如何见证中国军团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和傲人战绩?
奥运赛场上,运动员既代表着全国的最高水平,也映照着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青少年不“躺平”,国家才有希望。这一切都说明青年人身上承载着这个时代的希望,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愿陈芋汐这一代“00后”,都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改天换地的勇气和拼搏向上的面貌,展现更大的作为,担当历史大任。
笑对生活的“残奥精神”
2020东京残奥会乒乓球赛场,有着“乒坛维纳斯”之称的波兰独臂女球员娜塔莉亚·帕蒂卡,是首位同时参加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乒乓球运动员。
32岁的帕蒂卡出生于波兰著名古城格但斯克的一个富裕家庭,先天右臂前臂和手掌缺失的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7岁时,帕蒂卡偶然看到姐姐的乒乓球训练,点燃了她对这项运动的好奇心。
但右臂的不健全让帕蒂卡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努力。她每天要花五个小时训练,特别是腿力训练。在帕蒂卡看来,自己和其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他们有着同样的梦想和目标。在生活中,帕蒂卡常说:“我是少半只手臂,但这又怎么样?”顽强、乐观的她对生活充满希望,不断向自己的梦想前进着。帕蒂卡不希望外界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另眼相看,“我和其他人一样按照同样的规则比赛,训练也是一样,我们的目标一样,梦想一样,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比赛。我可以发球,没有什么问题。总是要回答有关残疾的问题,我已经厌烦了。”
每一位残疾人运动员在残奥赛场上绽放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他们的输赢不是由比分决定,他们最骄傲的是战胜了自己。
对其他健全的人、残疾的人来说同样如此,生活可能不尽如人意,但只要能战胜自己,梦想便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