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者按:
即日起,本报将推出“冬奥北京上海双城记”系列报道,展现北京冬奥与上海有关的故事,聚焦上海元素,管窥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之路。
在2022北京冬奥会上,人们将看到一个多重身份的杨扬:她是中国的冬奥首金得主,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同时还是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在说到这位杰出的体育人物时,在说到她退役后依旧熠熠生辉的人生经历时,上海这座城市成了其中必然会被提及的重要坐标。近日,记者就与愈临近冬奥开幕愈忙得脚不沾地的杨扬坐下来聊了聊。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偏爱上海,来得比“奥运热”更早
2015年7月,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体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那次全会上,北京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举办权。从那一刻起,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进入了新篇章。
而对杨扬来说,作为北京申冬奥陈述团的成员之一,在现场见证申奥成功那一刻的四年前,她就为自己规划了新的事业赛道。杨扬的选择是——上海。
2011年4月,杨扬记得自己是从那时候开始将生活与工作的重心渐渐往上海迁移。2013年,在经过两年的筹备之后,她创办的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在浦东三林正式开业。
在没有2022北京冬奥会东风开道,国内体育产业概念也尚未兴起的情况下,出生于黑龙江佳木斯、彼时人生中大半时光都在北方度过的杨扬,她为何会将上海选为开启新事业的阵地呢?在过去近十年中,类似的提问,杨扬已经回答过许多次,答案的核心总是万变不离其宗——上海城市气质中的国际化和包容性,让她有信心在此闯出自己冰上事业的新一程。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说,上海的城市文化背景比较符合我对自己事业的定位。这里是一个国际化都市,而我当时也已经进入到国际体育组织里。另外,尽管那会儿大家的观念里可能觉得冰雪运动就是北方的运动,但上海有一种包容性,哪怕冬季项目对这座城市来说是比较新的项目,我相信还是可以比较容易地起步。”带着这样的信念,杨扬与打开门热情相迎的浦东新区一拍即合,通过竞标取得了三林体育中心冰场的经营权。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就此诞生。
多方位助力中国冰雪
与别的城市冰场相比,飞扬最大的优势便是在专业性上走在了最前列。即便只是娱乐性质地上冰玩,也要玩得专业——这是杨扬在创办飞扬时便融入的想法。“玩得专业,并不是说要以竞技为目的,而是我们可以提供相对更专业的服务和教学。”杨扬说,“幸运的是,我是专业运动员出身,所以在教练和团队人员的招募上会有相对多一点的途径。现在飞扬的教练有40多位,他们几乎都拥有国家队背景。通过这些年的教学,他们的专业性在学员身上有了比较充分的体现。”
已七旬的花样滑冰教练陈晓飞,曾带着张丹/张昊去参加冬奥会,离开国家队后她受邀来到飞扬,继续发光发热。原中国男子冰球队主力、亚洲最佳边锋王志强,他也选择了上海,成了飞扬在冰球项目上的活招牌。类似的人物,类似的故事,在飞扬的冰场上还有不少。在2022北京冬奥会热度的带动下,在“三亿人上冰雪”目标的感召下,上海之所以能成为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桥头堡,这些拥有专业背景的体育人物无疑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实际上,除了开展教学服务和推动冰上运动的普及外,杨扬还为北京冬奥会输送了多方位的人才。
马常宇是杨扬的小师妹,练的也是短道速滑。退役后她先是在杨扬发起设立的冠军基金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出国进修回国后继续投奔师姐,成了飞扬市场部大将。在北京冬奥组委急需专业人才支持的情况下,杨扬推荐了马常宇。“现在她干得很好,已经是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部的副主任了,负责短道的各项组织工作。”杨扬说,尽管自己舍不得这位师妹兼爱将,但看到她在新岗位上如此发挥才干,还是很为她高兴。
从毛遂自荐到冰场饱和
飞扬的市场在哪里?冰上项目的适应人群有不少,而校园就是杨扬心里最适合的切入点。“此前就有体育运动进校园,而我想的是怎么让冰上运动也走进校园。这不仅是为了冰场的发展,也是我在创办飞扬时就有的初衷,想让更多人参与冰上运动,想在这里发现人才,想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持,搭建实现梦想的舞台。”
杨扬是我国的第一位冬奥会冠军,是一名公众人物,为了推动冰上运动进校园,她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去跟冰场周边地区19家学校的校长“推销”,但结果只有一所小学接受了她的毛遂自荐。“刚起步时确实比较难,别说跑学校了,就连税务局和居委会,我也是自己去打交道的。虽然刚开始只有一所学校接受了我们,但对新手来说,从少量做起何尝不是磨炼自己的好机会呢?”
等到正式教学时,果然万事开头难。由于缺少经验,且来上滑冰课的又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所以飞扬的团队对课程又是一通规范与改进。就是在不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中,飞扬的教学服务赢得了认可与口碑,在浦东新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慕名而来的学校渐渐多了起来。
“流程规范、服务专业、安全保障,这些应该是我们打开局面的关键。现在跟我们合作的学校数量已经超过30所,应该说冰场日常的教学和训练接待量已经是基本饱和状态。”杨扬介绍道。
北京冬奥运动员委员会“干货”满满
杨扬将以多重身份出现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她是中国的冬奥首金得主,是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的副主席,同时还是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
在役时争金夺银,退役后形象大使,这可能是不少人对冠军运动员的惯有印象,甚至部分运动员在心里对此亦有默认。不过,当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在2017年开过第一次全体会议后,事情有了神奇的转折。
“北京申冬奥时提出了三大理念,其中有一条就是‘以运动员为中心’。最了解运动员感受和需求的人,肯定就是运动员,所以北京冬奥组委很早就明确要设立运动员委员会,要让运动员代表更多地参与到冬奥会筹办中,更多地献计献策。”杨扬介绍说,这个运动员委员会由19人组成,为了体现更广泛的代表性,委员中既有现役运动员,也有退役运动员,同时还兼顾了冬季、夏季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代表以及残疾人运动员代表。
当委员们齐聚一堂并被鼓励着畅所欲言、展开头脑风暴时,会上便收集到了许多意料之外却又“干货”十足的建议。
冬奥会的比赛场馆,也是冬残奥会的比赛场馆,它们拥有完备的无障碍设施。然而,由于两项盛会并不是在同一时段内进行,所以依照惯例,部分无障碍设施在冬奥会期间并不会被激活。“李妮娜提的建议是,由于自由式滑雪比赛时容易出现摔伤的情况,所以她建议要备足轮椅。因为她以前遇到过现场轮椅不够用,只能坐手推车的情况。另外,她还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有些无障碍设施在冬奥会期间就激活。”杨扬介绍道。
在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场馆中,很大一部分会被永久保留。当岁月流逝,当记忆模糊,在场馆、运动员、冬奥盛会这三者间,是否还可以有一种更看得见甚至摸得着的留念呢?“所以我提的建议是,能否把在北京冬奥会上获奖的运动员的手印和脚印就留在比赛场馆里呢?”杨扬觉得,这样的留念不仅是一种仪式感和归属感,也会让人们在回味北京冬奥会时多一层实物记忆。
在委员们的出谋划策中,还有不少有趣的细节。比如,在白雪皑皑的滑雪赛道上,出发台上的如厕难问题,除了运动员群体外又有几人曾亲身体验呢?又比如,运动员中难免有对麸质过敏或只习惯无麸质饮食的人,所以在制定食谱时或许就要有更周到的考虑。另外,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参赛服,华丽却也易损,如果现场能多准备几个针线包就好了。
“在这个运动员委员会正式运转起来前,其实我们也不确定能为北京冬奥会做点什么,但后来发现,除了起到形象大使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在更多地方出力。我们可以提出很实用的建议,并且这些建议会被重视。”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的主席,杨扬心里其实还有一个心愿,在通过这一次的冬奥实践后,“希望运动员代表能在体育事务中代表自己这个群体有更多的发声和实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