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8日 星期六
“发扬国光”而生的“流行文化旗帜” 华人足球的上海名片
第A04版:聚焦 2021-12-13

“发扬国光”而生的“流行文化旗帜”

英雄出处“东华”崛起

上世纪20年代,华人足球水平开始能与外侨球队抗衡,出现了如优游(最早的队名叫“三育”)、乐华(最早的名字叫“乐群”)、暨南等知名球队,其中成绩最好的是拥有“球王”李惠堂的乐华队,可惜的是到1930年乐华内部出现矛盾,继之而起的暨南队在与外侨球队的比赛中成绩欠佳。眼见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的华人足球要走下坡路,当时总共24位热爱足球的社会人士于1931年6月26日聚集于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642号,推动发起成立新的足球组织。据早期东华足球会成员转述,发起初衷是沿用已经在上海滩小有名气的“乐华”名号,但恰恰正是“乐华”的队长李惠堂劝告他们另起炉灶,“华南最有名的足球队叫‘南华’,我们上海位于华东地区,可以用‘东华’来命名。”

值得一提的是静安寺路642号这座宅子的主人盛苹臣,他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中国实业之父”盛宣怀的第七子。他也理所当然地被推为组织委员会负责人,在7月最后一天晚上8时,在新新酒楼正式举行了“东华足球会”成立仪式,邀请当时体育界和新闻界的代表一起见证,盛苹臣出任该会首任负责人,在当日致辞中,盛苹臣代表组织委员会宣布东华的发起宗旨,正是“提倡体育,发扬国光足球”。

可见,“东华”这个名字从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展示健康体育、努力为国争光的重担。

二次更名 牵系名人

和当今足球一样,当时体育活动的运营离不开实力雄厚的赞助者。离盛家不远的静安别墅内就曾住着来自南浔巨商家族的张澹如(张静江的弟弟),他就全力支持过上海的围棋和象棋国手。盛宣怀家族包括盛苹臣本人,和后来管控中国经济命脉的宋子文、孔祥熙关系密切,这在之后“东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1933年3月下旬,刚刚锁定西联联赛甲组冠军的东华对外宣布改名:因为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当时的上海市长吴铁城等支持下,东华足球会改名为“东华体育会”,当时东华已经在上海滩声名鹊起,这次更名时相应调整的管理委员会可谓“弹眼落睛”——时任中央政府行政院长的宋子文出任东华体育会名誉委员长,吴铁城亲自任委员长,副委员长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量才,盛苹臣依然位列常务委员之一,新会会址就设在盛苹臣兼任经理的汉冶萍煤矿驻沪办事所。此外,委员名单中还可以看到宗子良、王晓籁、杜月笙、钱新之等名字,虽然不免给人良莠不齐之感,但以当时的社会影响力而言,恰能证明当时的“东华”得到的社会瞩目和支持。是时的会员条例,“会员年费:银币60元,特别会员年费银币5元。”可看出当时东华“身价”。

从改名“东华体育会”开始,球队走出上海,南征北战以球会友,甚至走出国门,作为中国足球、华人足球的代表走访菲律宾、朝鲜等国打友谊赛、邀请赛等,取得不俗战绩,让亚洲各国充分领略到中国体育力量的进步。

参加东华90周年庆典的上海音乐泰斗屠巴海总结道:“上海当时的流行文化,像音乐、足球、电影、戏曲,都处于中国甚至整个亚洲的突出位置,‘金嗓子’周璇的歌和‘乐华’的足球,就是其中的两面旗帜!”这句评语不能不联想到那句红极一时的“听戏要听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

悄然淡出 复会重生

1931年10月17日,东华诞生之后首战西联会联赛,即以6比1大胜之前上海华人球队的代表乐华队,发出时代更替的宣言。一直到1951年,东华队在各类联赛(顶级组)六度夺冠,夺得史考托杯、高级杯等杯赛冠军奖杯三座。

在东华历史上闪烁着许多名将,如“铁腿”孙锦顺,国门张邦纶,国脚贾幼良、李甯、戴麟经,由于东华注重爱国、奋进、团结的体育精神,他们在绿茵场外也书写下不朽的篇章,如投身抗战、作为飞行员为国捐躯的陈镇和,世界首例断手再植手术的主刀医师钱允庆,曾任中华台北奥委会主席的徐亨,原上海足协主席沈文彬等。此外,“球王”李惠堂、著名歌星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等名将也曾加盟东华参加重要比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体育逐渐按照计划体制建立其管理体系,原东华足球会主力球员先后输送到上海、华东乃至部队各专业球队,至1958年左右,东华的名字悄然消失。

直到改革开放时期,在谭敬、孙锦顺等老东华人呼吁下,在上海市政府及各界大力支持下,东华足球会于1982年1月28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协礼堂正式复会,其活动重心转向业余足球,主要是组织东华元老、上海籍退役球员开展老年足球,以及协助青少年苗子的培养。现任理事长李中华,秘书长何昌林。

重生的东华,注重“健身足球、快乐足球”,在世界华人足球界又树立起一张属于上海的名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