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陈嘉明
上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市体育局联合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规资局、市住建委、市绿容局共同制定的《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发布。其中提出,到2025年,本市新建或改扩建健身设施项目不少于8000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不少于6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从官方数据来看,至“十三五”期末,上海体育场地总面积585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5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占体育场地总面积的23.25%。依照《上海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这股涨势还将继续保持。不过,同样是“做加法”,如何才能更对症下药、直击痛点呢?在新发布的《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中已经有了方向。
①聚焦总量不足短板
目标:实现多方位供给
从2015年到2020年,根据官方数据,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1.76平方米增至2.35平方米,已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过,在持续“做加法”的同时,总量不足仍是一个客观事实。
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市民健身步道(绿道)、骑行道总长度1954公里,市民益智健身苑点17556个、市民球场2714片、市民健身步道(绿道)1669条、市民健身房186个。根据《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在这一周期里,本市计划新建或改建都市运动中心41个、社区市民健身中心152个、市民健身驿站164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948个、市民健身步道749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499片、社区足球场110个、体育公园15个。届时,都市运动中心将实现区级全覆盖,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驿站将实现街镇全覆盖,新建社区和行政村的健身设施覆盖率都会达到100%。
在向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用好规划体育用地”会成为重点环节。比如,有关部门将对已批未建体育用地实施评估,对其中可利用的土地明确实施路径和具体方案,而对被违法占用的土地,则限期清退整改或另择地补偿。
此外,“盘活城市金角银边”和“加强土地复合利用”也成重要着力点。比如,可利用屋顶、高架桥孔洞等城市低效空间建设健身设施,也可利用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块建设临时性室外健身设施。
②聚焦分布不均短板
目标:实现均衡化供给
针对健身设施分布不均的实际情况,未来本市有关部门将在均衡化供给上做更有针对性的努力。扩大中心城区供给,增加新城设施供给,补齐大居设施供给,提高球类场地供给,这些都已被明确写入到《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中。
在中心城区健身设施的供给中,未来本市将随着正常的城市更新工程对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布局进行优化;支持在商业楼宇、公共建筑屋顶以及地下空间内建设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各种类型的健身设施;严格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监督与检查,确保既有设施不被侵占;按照有关规划和建设标准,对新建居住小区配建社区健身设施。
在增加新城健身设施供给上,未来上海的每个新城都将新建至少一个都市运动中心或体育公园,同时社区市民健身中心要实现街镇全覆盖。
在补齐大居健身设施供给上,上海规划建设大居配套体育设施11处;社区内至少要有一片公共活动场地(含室外综合健身场地);新建居住社区将建设一片不小于800平方米的多功能运动场地。
在提高球类场地供给上,未来上海会重点提高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球类健身场地供给;会增加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内羽毛球场地的配置比例;新建居住社区内至少规划配建一片非标准足球场地设施,同时既有城市社区也要因地制宜配建社区足球场地设施。
③聚焦利用率不高短板
目标:实现高效能供给
未来,本市将在深化智慧体育场景应用、推动体育设施高效开放、完善设施建设服务标准这三方面齐头并进,努力实现高效能供给。
在深化智慧体育场景应用方面,上海将新建或改建一批智能化场馆,同时建立健身设施的数据平台。
在推动体育设施高效开放方面,除了体育场地将全年、全面向社会开放外,公办学校也会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同时,有条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社区也会把它们附属的体育场地共享出来。
在完善设施建设服务标准方面,本市将着力完善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开放、服务标准;鼓励健身设施在设计初期就同步考虑运营机制;不需要增加投入或提供专门服务的公共体育场馆,应当免费开放,需要增加投入或提供专门服务的可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向社会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