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关于印发《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的通知。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精品工程,国家体育总局从2004年开始,以奥运会为周期,在全国开展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工作。2020年东京奥运会结束后,新一轮的“基地”认定工作将开始启动,同时《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也进行了修订。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李一平
周期或将变短 要求有所提高
依据印发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基地”实行申报、认定制度,以夏季奥运会为周期,每四年进行一次。认定条件与标准是认定工作的依据,认定过程中所涉及的项目为奥运项目。
由于2020年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举办,导致巴黎奥运会周期比起以往四年一届变得更短,意味着下一轮“基地”的认定周期或有可能就是三年的时间。更短的认定周期,不仅意味着准备的时间更少,更对输送和大赛成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认定办法的第八条中,指出“大赛成绩达50分(县级体校达30分),运动员输送达本项分值满分的90%(县级体校须为满分),其他一级指标达本项分值满分的80%,可作为前两类备选单位进行申报。”
对比上一轮的认定条件,大赛成绩的认定标准有所提高。上一轮上海市共参评了超过20家的单位,其中有几家单位大赛成绩并未达到30分的标准,最后也作为高水平基地获评了。但本轮由于明确的大赛分的达标要求,更有了三类基地的评选。从这点来看,新周期大赛成绩不达标的单位本轮获评的可能性很小。
扩大认定范围 社会力量纳新
此前,上海市体育局授牌了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将社会办训力量纳入上海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新体系。除了“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称号外,上海市体育局还对获评的社会力量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包括开放竞赛体系的报名,为社会办训机构提供专业化培训等。
而在新周期,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办法》中,同样对社会力量打开了大门。认定办法中,第三条表示:各级各类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等相关单位均可申请参加“基地”认定。明确了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这三类申报主体。新晋的社会力量办训机构在新周期也同样有望成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从新周期扩大认定范围上来看,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国家体育总局对于扶持社会力量办训的决心和方向。
在首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中,特别是一些获评精英基地的社会办训机构在去年的奥运、全运赛事中有所表现,例如马术、攀岩等运动项目,对参与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将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推动科学训练 鼓励自我更新
此外,在新周期的认定办法中,对于“基地”的训练团队要求也有所变化。对于教练员职称学历的分值权重由原来的15%下降至10%,但教练员培训的分值权重由原来的15%上升至25%。新增加了有关全国性体育社会组织主办的岗位培训、短期培训、各类讲座等继续教育类培训,即行业协会,全国性的体育联合会。
在训练计划执行的打分中,新增了周训练计划中运动负荷的安排,推动各级训练单位训练科学化。
除了教练员团队外,还提高了复合型保障团队的要求,从体能、医疗康复、科研、心理、营养五个部分进行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