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他们是最灿烂的冬奥笑脸
第A08版:2022北京冬奥会特刊 2022-02-18
冬奥志愿者·18000多朵“小雪花”

他们是最灿烂的冬奥笑脸

章丽倩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用一朵由90朵小雪花所组成的大雪花,来呈现主火炬的概念。其实在本届冬奥会上,雪花的点睛之笔还不止于此——每一位服务于赛会的志愿者都是一朵“小雪花”。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 章丽倩 发自北京

奥运史上第一次志愿者们有了“家”

你知道总共有多少位志愿者在为本届冬奥会提供服务吗?北京冬奥组委给出的官方数据是:录用人数超过18000位,其中94%是35岁以下的青年人。

大家都知道北京冬奥会分为三个赛区,分别是北京赛区、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相应的,志愿者队伍也呈现出三股汇流的状态。北京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滕盛萍,她在昨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给出了一组比较具体的数据:63%的志愿者服务于北京赛区,服务于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的志愿者比例则分别为12%和25%。

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服务涵盖了体育竞赛、场馆管理、语言服务、新闻运行等41个业务领域。所有的志愿者在正式上岗服务前,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培训,包括通用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培训,而专业志愿者则还接受了特殊的专业培训。

滕盛萍在介绍志愿者队伍的情况时,还特别画出了一个重点。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在每一个有志愿者提供服务的竞赛与非竞赛场馆内,都设立了“志愿者之家”——这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为志愿者设立专属的场所。

在这个属于志愿者的大本营里,大家纷纷发挥想象力和智慧,用书法、绘画、绿植、剪纸、灯笼等元素,对室内环境进行了设计和布置,使“志愿者之家”具备了休息、学习、交流和团队建设的功能,也为志愿者营造了比较温馨的工作环境。

为了能让志愿者们没有后顾之忧,北京冬奥组委除了设立“志愿者之家”,还在多个领域为他们提供充足保障,具体就包括证件、制服、装备、餐饮、住宿、交通、医疗、保险、空间等工作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自2月4日盛会开幕至今,通过媒体的笔头或者镜头,已经有不少关于志愿者的暖心故事被传了出来。

比如,美国运动员泰莎·莫德与“粉衣小哥”、清华大学学生孙泽宇之间的互动。又比如,在张家口赛区的国家越野滑雪中心里,交通业务领域的志愿者刘瑶在寒风中努力工作的场景,成了记者镜头下让人难忘的一幕。还有各个场馆的赛事服务志愿者,每当有比赛进行时,他们总挥舞着印有冰墩墩的小旗帜,带领现场观众跳热身操,营造热烈的比赛氛围。

乌克兰姑娘中文流利似逗哏

“过年得吃饺子,元宵节肯定少不了吃元宵,我最爱吃黑芝麻馅儿的元宵,不知道您的口味如何呀?不过,不管吃没吃,都祝大家在北京冬奥会上工作顺顺利利的,身体健健康康的,一切都好。”当我在位于主媒体中心的志愿者之家里见着李遐时,她刚用相声演员般流利的中文口条,为一家拥有冬奥视频版权的新闻机构录完出镜影像。然后,我们就聊上了。

李遐是一个乌克兰姑娘,正式的全名是Veronica Martseniuk。在13岁时,她来到中国生活和学习,目前是中国传媒大学2020级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冬奥会的舞台上,已用惯了“李遐”这个中文名字的她则有另一重特殊身份——她是主媒体中心内唯一的外国志愿者。

由于父母重视语言学习,所以李遐掌握了中、英、法、俄、乌五门语言。而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后,这一特长又让她成了主媒体中心里知晓最多“小道消息”的人。

比如,本届冬奥会的官方会刊一开始只推出了中文版,后来因为有不少外国记者前来询问这件事,李遐就跟志愿者们将这一情况向有关部门说明,再后来这份会刊的英文版也就应需而生了。

由于在13岁时便来到中国,所以李遐常跟人说,这里就是她的第二故乡。“所以这次冬奥会我最关注和支持的队伍就是乌克兰队和中国队。”万一这两方狭路相逢了可怎么办呀?“那我就要祝他们都赛出水平,赛出风采了。”说到这里,李遐不禁笑了出来。

正在读研的李遐,她的专业方向是艺术管理,从对口性来说,只能算普普通通。不过,从已经上岗了大半个月的志愿服务经历来说,李遐还是觉得这次来得太值了。

“因为我的期待就是能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只要帮到了别人,哪怕工作性质有点琐碎,但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意义的。而且,我已经在一个比较近的距离上去看到了一项大型赛事的运作过程,无论将来是做活动也好,做策划也好,我觉得这段冬奥经历都会很有价值。”另一点让李遐比较有感触的是,尽管她已在中国生活多年,但这次冬奥会却让她对国人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开幕式唱国歌的时候,几十名志愿者同时站立起来,注视着屏幕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那一刻,我强烈地感觉到了中国人的团结。”

远来之客当东道 留学生们故事多

乌克兰姑娘李遐是主媒体中心内唯一的外国志愿者,而在奥运竞赛场馆中,还有更多的远来之客在积极地用专业技能为冬奥会服务,用亲身经历向世界讲述他们眼里中国的模样。

韩国留学生裴炫珉,他的工作地点是在大名鼎鼎的“鸟巢”(国家体育场),后者正是北京冬奥会举行开、闭幕式的场地。两年前,当裴炫珉通过网上形式递交冬奥会志愿者申请表时,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他所掌握的中文还仅仅是“你好”和“再见”。而如今,为了能称职地上岗,他已经完成了23门针对志愿者的线上培训课程。

若说裴炫珉最初递交志愿者申请时的想法是见证冬奥盛会顺便学习中文的话,那在经过大半个月的上岗实践后,他的想法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幕式上的科技感让我非常触动。作为一个外国人,能以志愿者身份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冬奥会,这个机会我十分珍惜。这次当志愿者的经历也让我对中国的文化特色有了更多的了解。”

2月15日,那是首钢滑雪大跳台的最后一个比赛日,也正是在那一天,来自孟加拉国的留学生陶天松了一口气,因为她终于顺利完成了与有线电视技术支援相关的志愿工作。

将免费租借给媒体的平板电脑与现场的电视信号对接上,然后将前来租借的媒体的信息登记完整,万一遇上信号故障还需要及时排除……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有比赛的日子里,陶天的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另外,由于掌握了包括中、英、德、阿拉伯语在内的多个语种,所以她不时还会充当临时小翻译。

“志愿者的工作虽然是忙碌的,但它给了我一个可以去走近冬奥会的最好的机会,也让我对体育和体育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也结识了更多中国的朋友。”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陶天打算,待冬奥盛会落幕后,自己一定要找个机会去提升滑冰技能。

来自土库曼斯坦的留学生安国明,他则是在延庆赛区服务的一名外国志愿者。当北京冬奥会的志愿者申请通道刚刚开放时,安国明就赶在第一时间报了名。他说自己之所以如此想要参与其中,其实是受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所以当机会出现时,我就想第一时间抓住它。”

今年是安国明来到中国生活的第三年,目前他就读于中国石油大学。“这次的志愿者经历不仅让我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有了很大提升,而且也令我对体育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