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什刹海门口的冰墩墩雪容融合影
地坛公园练双杠的大爷
地坛公园穿着背心锻炼的大哥
什刹海冬泳大爷
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冰雪运动。目前,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已经覆盖到全国,冰雪运动已成为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喜爱的休闲、时尚的运动项目,也成为许多中国家庭的生活方式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从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至2021年10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冰雪运动参与率超过24%。在北京出差的两周多时间里,记者走访了冰场、公园等深受老百姓欢迎的体育休闲场所,一睹北京市民对冰雪运动、对体育健身的热情。
特派记者 葛敏 发自北京
北京市民滑雪初体验太有趣
2015年7月31日,在吉隆坡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28次全会上,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在申冬奥过程中,中国正式向国际社会作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庄严承诺。
2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在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中心举办的发布会上表示,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委托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公布。数据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
随着冰雪运动普及程度的提高,冰雪运动文化的广泛传播,大众对冰雪运动的喜爱程度逐步提升,冰雪运动自发参与率也逐步提高。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92.64%的大众通过个人自发的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据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11月份以来,各地共举办线上线下与冬奥相关的群众性赛事活动近3000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亿人次。
冰雪运动参与人群从小众走向大众,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冰雪运动不仅“走进”山海关,还“迈过”秦岭淮河,实现全国覆盖。各地蓬勃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成为“健康中国”亮丽风景线。中国“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是北京冬奥会给予全球冬季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最为重要的财富,可以说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第一块金牌”。
“我今天刚滑雪回来!”北京市民巩昕翔先生被问到有没有体验过冰雪运动时喜在眉梢。16日晚间,记者去到奥林匹克公园,由于包括鸟巢、冰立方等区域进行封闭管理,闭环外市民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两座高大的冰墩墩和雪容融雕塑上。北京大妈在雕塑前翩翩起舞,老伴为其拍下视频留念;姑娘们三三两两,摆起各种姿势,互拍完再自拍;巩先生骑着自行车而来,“咔嚓咔嚓”按下两次快门,记录下冬奥会吉祥物。“主要是住这附近,就想骑车过来看看有啥好看的、好玩的。”巩先生表示,借着冬奥会的热度,自己有了去尝试冰雪运动的兴趣,“我去了军都山滑雪场,这是我第一次滑雪。滑了一整天双板,上午还不会,下午就会了,太有趣了!”
什刹海偶遇速滑高手
期待上“冰丝带”滑一场
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我国群众性冰雪运动赢得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也掀起了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潮。我国自然冰雪覆盖地区不广,申办2022年冬奥会之前,群众冰雪运动基础薄弱。冬奥会申办成功以来,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和“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的推动下,冰雪项目群众性赛事活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走上冰场雪场,享受冬季运动带来的乐趣。
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奥之城”、作为冬奥会的主办城市,发展冰雪运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在北京提起“溜冰”这个词,第一选择就是什刹海冰场。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什刹海冰场水域面积约34万平方米,其中冰场经营面积16万平方米,位于前海和后海水域可容纳12000人同时上冰。1953年,这里曾举办首届华北区冰上运动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的冰上代表队参加了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球等项目的比赛。经过多年的规范化经营与管理,目前常运行的有十余项冰上运动设施,已成为北京市功能设施齐全、安全系数有保障、群众认可度最高的室外天然冰场。
不得不提的是,室外冰场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天气,每当温度稍许上来,北京各大室外冰场也不得不打烊了。今年什刹海冰场在立春关闭,据统计开放期间共有13万人次前去体验冰雪乐趣。记者在2月10日前往什刹海冰场,彼时的冰场已经关闭,但前来观赏的市民、游客不在少数。记者从前海踱步至后海途中,发现成群的北京大爷利用绳梯,下到已经融化了的水里,进行冬泳,一次一人,一人一圈,在寒冷的冬季看到此景,不免瑟瑟发抖。“大爷,您冷不冷呀?”“不冷!”上了岸的大爷继续用冷水冲洗身体。如果冬奥会设立冬泳项目,北京大爷或有一席之地。
走回起点,记者在拍照留念的市民中遇见一位,与本人一样遗憾错过什刹海营业时间的老先生。“今天来什刹海想滑冰的,没想到已经关了。”张老先生表示,自己出生于黑龙江,从小喜欢滑冰,从小学、中学一直滑到大学,在学校组织的冰上运动会上,前三名都得过。“一直到现在,每年都要滑,自己都有冰鞋。”
“我觉得这次在中国举行冬奥会,对带动全国人民去冰上运动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头。”张老师先生十分期待能去“冰丝带”滑一场,“奥运会结束以后,这些奥运场馆,会作为一个群众运动的场地吧,像北京原来室内滑冰场也是很少的,这次新建了‘冰丝带’,听说奥运会结束后就是作为一个对社会开放的滑冰场,只要它向社会开放,我肯定去滑,这场地太好了。夏天的话,室外冰场都滑不了,在北京建一个这样的室内滑冰场,在奥运会后利用率会很高的,对带动全民滑冰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京大爷在公园里翻双杠
点赞谷爱凌推动中国冰雪运动
都说全国最健康的人就是公园里的大爷,记者去到地坛公园真“开了眼”。没有跑步机,没有随身听,也没有吸汗面料的衣服。没有蛋白质奶昔,不做热瑜伽,也没有运动记录器。只需花费2元门票费,大爷们便能在单杠、双杠和攀爬架上展现人类的灵巧和令人难以置信的体能水平。
记者目测,大爷们的年龄从五十到八十不等。一位68岁的大爷展示了他的双杠技术,撑起、晃腿、上下摆动不带一丝停顿。“也就锻炼了一年。”这位大爷表示,自己最关注冬奥会的冰球比赛,因为“竞技性、对抗性比较强”。
话音刚落,另一位大爷进入了记者的镜头,一旁的群众起哄说他爱看足球,大爷赶忙解释:“男足一场我都没看,女足还看看。女足和女排一样,都有拼搏精神。男足太差了,没拼搏精神,不好看,人家不爱看了。”
谈到正在进行中的冬奥会,大爷表示冬奥会一个是展示中国各方面成就的舞台,另外也推动了中国人民的体育运动,“冰雪运动比以前普遍多了。原来护城河上没多少人滑冰,到现在冰那么薄了还有好多人在滑冰呢。”而被问及在意的运动员,大爷说出了“标准答案”谷爱凌,不过他的着重点有些特别,“谷爱凌表现得不错,她对中国的冰雪运动能够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发展之路
在2022北京冬奥会新闻中心17日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提到,要想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我们不可能像北欧、北美以及阿尔卑斯山脉沿线国家那样,凭借优越的冰雪自然禀赋和深厚的冰雪运动传统来发展冰雪运动,也不可能走日本、韩国等亚洲近邻的冰雪运动发展之路。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规模、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必须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发展之路。
国家体育总局实施“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积极引导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宜冰则冰、宜雪则雪,室内室外同步发展,促进冰雪运动区域互动合作,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动冰雪运动“四季拓展”,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大力推广仿真冰仿真雪等新技术,推广建设气膜馆、可移动冰场等简易场馆,推广普及旱地冰壶、滑轮等新项目,吸引更多群众接触冰雪运动,感受冰雪运动魅力。
“不像欧美国家,有天然的条件,一个是冷,一个是雪山多。”记者在什刹海遇到的张老先生分享了曾经在北欧见到的独特场景,“我19年去了瑞士、瑞典,他们滑雪运动开展得特别好,冬天雪不会化,有的人出行,双脚绑着雪橇,滑着雪去上班、去买东西,相当于咱们骑自行车。通过冬奥会,我们没有天然条件就人造,听说南方也造了室内人工雪场,这也能让冰雪运动在南方开展起来。”
张老先生不仅自己喜爱滑冰,对于冬奥会的赛事也十分关注,“冬奥会开幕到现在,我天天都在看。我觉得(短道速滑)混合接力取得金牌,他们很不容易。还有在首钢大跳台,(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比赛,谷爱凌拿到金牌。这些运动员拿到金牌,确实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是我们很难想象到的,训练肯定常常摔伤,他们非常勇敢。像我以前滑冰,都是会摔的。想学会滑冰,或者取得好的成绩,不在冰上摔跤,不经过磨练,绝对滑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