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志愿者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服务保障的重要力量,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场馆周边、城市志愿服务站、冰雪运动场所、重点社区(村)、助残服务、文明交通、2022北京新闻中心等七方面。据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指挥部执行指挥、北京团市委书记李军会介绍,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北京共设758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累计上岗人数达20万人次。
参与冬奥、服务冬奥、奉献冬奥,是每一名城市志愿者的共同心声。近日,记者有幸对两名服务于五棵松体育馆周边的城市志愿者进行面对面采访,其中一名还是唯一的外国城市志愿者。
本版撰稿 特派记者葛敏 发自北京
“兵哥哥”吴荣华
“感悟到责任我的报国梦实现了”
“我觉得志愿者对于冬奥会相当于是砖瓦对于房屋,我们每一名志愿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让这个国际赛事变得更加完美。”在吴荣华看来,志愿者在冬奥会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那便是值得的,“我听说很多运动员在回国之后,都会留言说这次赛事举办得很精彩,很喜欢中国的美食,尤其感谢中国的志愿者。我想这就是志愿者对于冬奥会的意义。”
今年24岁的吴荣华是一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的大三本科生,担任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者之前,他参加过不少志愿活动:海峡两岸同胞交流会、学校组织的敬老院服务活动以及无偿献血等。吴荣华在大一结束的时候报名应征入伍,“我小时候就有参军入伍、报效祖国的梦想,来到大学看到引导青年志愿从军的一些宣传,激发了我小时候的梦想。”入伍的两年时间里,吴荣华真切体会到了作为中国军人的艰苦,同时也感悟到了自己年满20岁的责任感,“作为一名成年人,要学会担起身上的责任。”
复员回到学校,得知学校在招募第二批冬奥会志愿者时,吴荣华迫不及待地提交申请。错过第一批招募的吴荣华表示,成为一名冬奥志愿者是他最大的意向,“因为能参加这样的国际赛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所以无论分配在什么岗位,我都很开心,都会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据吴荣华介绍,他每天的工作是引导观众有序进场和退场。“一般一天工作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不等,今天我们是(负责)散场的,所以时间会比较快一些。如果是入场的话,观众很多的情况下,就会多耗费一些时间,因为要帮观众核验身份和测量体温之类的。”
“展示中国精神爸妈都以我为荣”
来自于河南驻马店的吴荣华坦言,在他们那里想考上北京交大是比较困难的,而之所以选择北京,是因为当时想去看看首都的繁华,参观了故宫、长城等著名景点,吴荣华表示它们非常雄伟壮观,“感觉北京不光是科技发达,还具有厚重的历史,同时作为政治中心,北京各项管理都很规范,在这里只要能力出众,总会有展示的舞台。”
这一次的志愿者经历,也让吴荣华看见了祖国的强大,“让我感受到生于华夏何其有幸。”作为城市志愿者,和学校一起参加这样的国际盛事,让他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他们相约杭州再见,“我们在志愿活动过程中讨论过,下一次的(大赛)亚运会是在今年的9月份,在浙江杭州,如果杭州向全国招募志愿者的话,我们希望可以一起再为在中国进行的赛事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冬奥会恰巧遇上春节,这也是吴荣华继入伍的两年后,第三次没有回家过年,对此,吴荣华的父母反应强烈,他们为儿子能做如此有意义的事情感到自豪,“我爸妈非常开心,也非常同意我参加这个冬奥志愿者。他们说,因为冬奥会是国际赛事,也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的舞台,我作为一名志愿者,要发挥螺丝钉精神,做好本职工作,然后在这个志愿活动中多提升自己,和同学朋友多交流。我爸妈在过年走亲访友的时候也都会向亲朋好友提及,虽然见不到我,但他们以我为荣。”
吴荣华告诉记者,学校这次为参加志愿者的同学们做了充足的保障,让他们在寒冬中感到阵阵温暖,“第一个是疫情防控方面,学校每天都会对我们进行实时的体温检测,另外每两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第二个是物资方面,在进行志愿活动之前,他们为我们发放了一些衣服、鞋子、帽子,还会在每次上岗之前发放岗前物资。过年的时候还给我们发放很多零食大礼包,这些大礼包还在我们宿舍放着,现在都吃不完。”
采访最后,面对“你眼中的北京冬奥会是怎么样的?”提问,吴荣华深情答道:“冬奥会的会徽是冬梦,口号是‘一起向未来’。我眼中的冬奥会,它是一个共享包容的盛会。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大国精神,向世界展示我们中国到底是怎么样的,是一个包容天下的国家。”
“歪果仁”阿萨德
“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
来自巴基斯坦的阿萨德是一名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今年29岁,就读电气工程专业。大约四年前,他来到中国,开始学习硕士课程。对于“为何选择来中国留学”的问题,他首先反问道:“如果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都觉得为什么不是中国呢?”阿萨德表示中国发展得很快,“中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之一了,而且我觉得中国的科研很强,所以我选择来中国学习。”
阿萨德告诉记者,在他来到中国之前,很多人跟他说中文很难,中国的饮食、生活习惯和他家乡都不一样,他坦言“那个时候有点害怕来中国”。而在真正来到中国之后,他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我来到中国之后,我就觉得他们可能说得不对,中国人很热情、很热闹,而且给我好多帮忙。我很喜欢中国的火锅,但是我最喜欢的是饺子,我会和朋友们在学校自己煮火锅,自己做饺子,我觉得特别好玩。”
不得不提的是,阿萨德全程用流利的汉语接受了采访,而据他透露他是自学的中文,“我来中国的一天,我的专业电气工程是用英文教学的,但是我自己学习了中文,因为我觉得中文是一个很好的、很有意思的语言,所以我对学中文非常感兴趣。开始的时候非常困难,我刚来中国只会说‘你好’,我都觉得现在我的中文提高了很多。”在读硕士的时候,阿萨德自发为留学生做翻译工作,“因为好多外国人不会说中文,我的中文比他们好,他们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包括在食堂、学生卡等方面的问题,我就给他们帮助。”
阿萨德报名成为清华大学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城市志愿者,所在的文明引导三组主要服务于五棵松体育馆周边,为参与观看冰球比赛的观众提供落客引导、入场测温、检票验票、散场引导等工作。“我们外国人(志愿者)比较少,城市志愿者就我一个外国人,所以我感觉很骄傲。”至于他为什么想到报名参加冬奥会志愿者,故事还要追溯到2008年。当年还在上高中的阿萨德,在电视上看了北京奥运会。“那个时候,我没有想到我有一天可以来中国。在我来到中国以后,我知道了中国要办2022年冬奥会的消息,那个时候,我就决定我必须要参加这个冬奥会。”
“家一样的感觉朋友都很羡慕我”
在赛场外,阿萨德为观众创造安全、温馨和舒适的观赛体验,努力成为北京“亮丽风景线”的一分子。2月17日是冰球比赛的最后一天,也是阿萨德作为冬奥会志愿者工作的最后一天,“我们是开幕式之前开始工作的,那个时候工作比较少,正式开始是2月5日到今天(2月17日),每次工作差不多三四个小时。”他表示,在上岗之前,他们大概培训了20多天,“课上我们要(学习)怎么保护我们自己,怎么保护参加冬奥会的观众。比如我们的工作上,我们要测他们的体温,看他们的北京健康宝之类的。”
此外,阿萨德还参加了冬奥会开幕式第二次全要素彩排的观众压力测试。“第一次参加开幕式彩排,我的感觉非常好,那个时候非常感动,我觉得中国对开幕式的准备非常好,我没有想到他们可以准备得这么好。因为疫情的情况,从2020年到现在,但是中国的好多志愿者、好多工作人做得很努力,准备得非常好。”
有意思的是,在阿萨德参加冬奥会志愿者之前,他的一些朋友对他说这个工作可能很困难,也可能压力大,而在阿萨德给他们分享工作上的故事后,朋友们“真香”了。“我参加开幕式彩排后,给他们介绍,但那时候开幕式还没举办,我不能说得太多。等他们看了开幕式都来和我说,‘你在现场看了彩排呀!’他们都很羡慕,很后悔没有参加这个冬奥会志愿者的工作。”阿萨德表示清华大学在保障志愿者安全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给我们发放很多东西,比如口罩、衣服等。我的朋友们很喜欢我的衣服,他们很羡慕,也想要这样的衣服。”
对于这次冬奥会志愿者的经历,阿萨德提到最多的,就是很开心能和这么多志愿者一起工作,“感觉家人一样。”他表示,冬奥会是一个盛大的赛事,参加到其中是很难得的机会,“我都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对我来说,参加这个活动很有意义,我学会了很多,也和好多人一起做志愿者的工作,也是帮助别人,了解了好多冬奥会的运动,所以对我来说,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北京冬奥会带动全国人民一起参与到冰雪运动当中,这也对阿萨德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实话,我之前对于冰雪运动没有什么印象。”阿萨德坦言,“但是我参加冬奥会之后,发现了很多冰雪运动,比如我之前不知道的冰球,我现在在五棵松,在为冰球(比赛)做工作,我就学到了冰球。所以我感谢冬奥会这个盛会,让我有机会认识好多冰雪运动。我现在很喜欢冰球了,所以我想开始学冰球,我觉得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