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应祺(中)
2023年,苏州河区域赛事活动的数量有所增长,虽还远不及日均约1.5场水上赛事活动的泰晤士河(根据2022年数据),但距离“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现代生活示范水岸”的目标,终是心怀笃志地前进了一步。而即将于本周六开幕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它便是如今苏州河体育水舞台上的执牛耳者。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上艇缘何“出圈”
路跑、龙舟、摩托艇、桨板……在黄浦江与苏州河,也就是近年来所称的申城“一江一河”区域,曾有不少体育赛事登场。在它们之中,有些是年年见,已办出了传统,有些则是在等待下一次的有缘再见。然而,如今聊起“一江一河”的水环境治理,聊起那里的水岸辉映、城市人文、体育活动以及市民朋友们的热情入镜,2021年才创办的上海赛艇公开赛(以下简称“上艇”)却成了很多人心中排名数一数二的联想。
那么,这个相对小众领域的大赛,它到底是如何紧扣水主题、快速“出圈”赢得口碑的呢?
谢嘉园老先生曾在苏州河虹口段附近住了四十多年,过去两年他都和爱好摄影的老朋友们相约,去到现场观摩上艇。用这位上海老爷叔的话来说,“在苏州河这么黄金的地段办这么有观赏性的水上比赛,我的印象里这是第一次。”
上艇不仅是一项众望所归的体育赛事,更是城市发展与河道治理成绩的一个绝佳展示窗口,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
比赛好看不好看,市民朋友们的心里最是清楚,每逢上艇办赛那几日,总在“朋友圈”里高频次出现的赛场美图便是强力实证。实际上,将上艇视作“一江一河”标志性赛事活动的,不仅是“主要凭感觉”的观众们,还有一年365天时刻心系黄浦江和苏州河的上海市“一江一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一江一河办”)。
“首先,苏州河中心城区岸线有42公里,上艇办赛时涉及到的河道是苏州河景观性最突出的一段。第二个方面,赛艇运动观赏性本来就高,在苏州河相对较窄的河道条件下,市民们站在两岸观赛,他们与各条参赛艇、与水面的实际距离比较近,可能这又进一步提升了观赛感受。另外,艇在水中划进,与在‘一江一河’陆上沿线举办的比赛相比,上艇跟苏州河的关联度天然更高。”市一江一河办相关负责人陈丽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正是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上艇成了“一江一河”的标志性赛事。
谈及“一江一河”,有两个关键性的时间节点:2017年底,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贯通;2020年底,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在2021年10月下旬举办的首届上艇,尽管它在申城数量众多的国际国内大赛中实属年轻一辈,却是在苏州河中心城区岸线贯通后赶上了风口浪尖的好光景,拿到了理想的第一印象分。这也就难怪,市民朋友们会对它印象这么深了。
赛事“前传”跨越百年 城市“名片”愈加闪亮
从城市徽标里的“五桅沙船”,到城市名字与简称中的“海”和“沪”,申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特征始终鲜明。之于上海,赛艇运动既是后起之秀,又有一段时间跨度超越百年的“前传”可叙。
1958年,上海市虹口中学组织起了赛艇队,那会儿队伍“找感觉”的训练地点是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的黄浦游泳池。“在游泳池里怎么练、怎么划?”队员们的心里都升起了疑问。结果等他们走入黄浦游泳池的场馆,就看到了桨叶入水、艇身却被固定在池边岸上的改装版训练器械。“虽然现在讲起来是比较简陋,但在我们能真正下水训练前,是它最早帮我们摸到了在水的阻力下桨叶该怎么入水、划动和出水的门道。”周应祺是彼时虹口中学赛艇队的队员之一,后来进入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就读,成了该校赛艇队的队长。
在赛艇运动与上海超越百年的渊源中,上面这个泳池边的古老陆上模拟器的片段只能说是一段插话,真正的起点还得往更早前看去。
早在1852年,黄浦江上就举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赛艇会。1905年,中国第一家赛艇俱乐部——划船俱乐部在苏州河畔成立。1956年3月,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在上海、武汉、广州建立划船俱乐部,上海选定龙华港口镇为建部地址。1956年8月,上海从全市选拔了30多名运动员在划船俱乐部培训,他们既是上海第一批赛艇运动员,也是新中国赛艇事业最早的开拓者。如上种种都可印证“上海是中国赛艇运动发源地”的这句话。
“我们应该要有这样一个水上赛事,来衬托上海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质。赛艇是国际上非常主流且历史悠久的一项水上运动,在许多知名的体育城市、知名的体育强国深受欢迎……我们希望每年坚持举办,希望把这个品牌越擦越亮,让它真正成为上海软实力的一张‘金名片’。”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曾对上艇如此寄语道。如今看来,这项年轻的赛事走势正佳。
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体育赛事影响力评估报告》中,上艇作为重点关注案例出现。数据显示,参赛者对上艇高校赛艇争霸赛的忠诚度为96.2%,现场观众对“赛事培育上海赛艇运动文化”的认同度达到97.0%。
去年,上艇通过增设高校赛艇争霸赛,丰富了高校赛艇对决形式,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赛艇赛事的跨圈层传播。另外,赛事还针对现场观众增设“摄影大赛”,通过摄影爱好者的镜头留下了高质量的赛事内容,促进赛艇运动项目文化推广、展示城市新貌、丰富赛事品牌文化内涵。在多项举措的作用下,上艇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参与感显著提升。
另外,也是从去年开始,上艇的赛事直播升级到了卫视平台,在国内媒体报道数量较2021年翻倍的同时,还吸引到了更多境外媒体的聚焦,进一步宣传了上海的城市形象。
展望“体育会客厅” 苏州河“赢”了黄浦江
上艇开赛前,苏州河需先行封航。参赛选手们关心封航时间,因为都盼着能早些下水做适应性训练。赛会工作人员对封航的挂心,则是由于那代表了上航开幕倒计时的启动。不过,这跟苏州河“赢”了黄浦江又有什么关联呢?
“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的贯通和品质提升,为以上艇为代表的各类水上赛事活动的举办提供了一个理想舞台。再进一步说,与仍保留航道功能、来往货运船只繁忙的黄浦江相比,日常仅有游船和少部分公务船只穿行的苏州河,它具备了开展常态化文体活动的更理想条件。
以上艇4.2公里追逐赛的河道为例,从上游起点所在的静安国际中心水域,到终点所在靠近外白渡桥的上下水码头,选手们在途中会经过12道弯和13座桥。尽管这样蜿蜒又相对较窄的河道并非开展赛艇项目的常规舞台,但就是凭着苏州河黄金段独一份的体验,许多爱好者都被“圈粉”,并生出了诸如“如果上艇不是一年才办一次就好了”的调侃。
虽然景观性最强的这4.2公里暂无可能更长时间地对爱好者开放,但在苏州河的其他区段,已有一些常态化的赛艇元素落地。比如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市体育局、市交通委、普陀区等方面的支持下,就有一家赛艇俱乐部入驻了半马苏河体育公园。
“充分利用苏州河非通航水域适度开展水上文体活动,有助于丰富苏州河水体功能,培育沿岸配套服务产业,从而进一步提升苏州河水岸的活力。后续,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创新机制,加快研究制定苏州河水上活动常态化管理办法,为常态化、有序化、制度化开展苏州河水上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市一江一河办相关负责人陈丽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