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左二)和欧阳琦琳(左一)等研究人工智能机器人
专题撰稿 特约记者 张晓露 发自合肥
在合肥进行的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象棋赛场外的大走廊里,摆放着一排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象棋对弈机器人“元萝卜”,很多棋迷爱好者都忍不住上前一试身手,连一些专业高手和裁判,在比赛之余也会摆上几步,感受一下“人机大战”的乐趣。在智博会上,与智力运动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层出不穷……到合肥给上海象棋队助阵的象棋泰斗胡荣华,谈起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棋手的影响。
“前几天和一位分管领导吃饭,得知围棋国家队用集体研究的方式和人工智能对弈,结果被让两个子。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人类很渺小!按照传统理念,围棋那么深奥,出现过一些天才棋手,留下经典对局,如今用人工智能一研究,发现还处于很初级的水平。作为棋手,首先当然要虚心学习。”
但是胡荣华坚持只能把人工智能当做学习工具,不能一味效仿和依赖。“这方面我赞同柯洁的观点,现在大家都是‘点三三’了,可是多少人理解人工智能‘点三三’后面完整的、连贯的思路?缺乏理解,只是死记硬背,对弈就会变得很单调。然后再发展下去,就只剩下消极的东西。”
也曾在胡荣华象棋学校推广“元萝卜”的胡司令,认为现在人工智能对棋手的影响正处于过渡期,“现在肯定是潮流,肯定会替代很多传统的观念,这是必然过程。我对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的理解是,它会教你怎么下不会错,但是它教不了你走出创新的招,不会教你怎么下必胜!最终还是要靠你自己拿出一点‘货’!”胡荣华15岁首次参加全国个人赛就一举夺冠,开启“十连冠”伟业,独霸棋坛20年,被外界公认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他敢于创新。
“现在大家更多关注围棋和阿尔法狗,其实象棋的问题也一样。我认为现在象棋棋手想冒尖,必须付出比以前更多的努力,去打破常规,尝试一些前人所没有尝试过的东西。相反,你要偷懒,想混混,那是比以前容易多了,按照软件背一背和棋谱,对于一定水平的高手,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胡荣华就此评价这次全智会上海队象棋队的表现,“大学生团体赛,第一台的赵玮没下半个小时就和棋了,按照我的标准,这就是不负责任,这种比赛你想要拿成绩,你想要提高自己,就要尝试突破,敢赢该赢的棋!”果然,在大学生混合团体赛最后一轮,在看似没有希望夺冠的情况下,二台蒋融冰奋勇争胜,拿下关键1分,原本领先他们的天津队却畏首畏尾输了棋,金牌还是挂到了上海队员的脖子上。反之,上海象棋队在男子团体赛中先赢后输,最后一轮只需打平即可夺冠,却一时“手软”跌出前三名。
“竞技世界就是这样,不进则退。相信将来人工智能会促使人类棋手思考出更多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活学活用’。要勇于探索人工智能想不到的,这才是人类棋手的志气——想成为顶尖棋手,一定要有这种志气!”
“五连冠”!上海“智慧”实力担当
第五届全国智力运动会,11月4日下午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闭幕,在前四届全智会上包揽金牌榜首的上海队,在本届全部6个项目中均收获金牌,最终以13金9银9铜共31枚奖牌的佳绩,蝉联金牌数第一。
前四届全国智运会上海代表团“头号功臣”、前上海棋牌管理中心主任单霞丽,在2021年退休后继续担任中心总教练,负责五智会的备战工作。新任上海棋牌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上海棋院院长刘世振,以及副主任欧阳琦琳等一起通力合作,在空前激烈的竞争中,有条不紊推进备战,积极引进人才。尤其过去三年克服各种困难,力保一线棋手的训练和备战不耽误。今年还陆续安排各参赛队伍封闭训练,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这13枚金牌的获得,没有一块是偶然的。
“首先是抓好训练,既有封闭式集训的效果,也包括参加一些大赛锻炼;其次是人才引进,在上海市体育局支持下,花费了不小的资金,完善了队伍短板,这次智运会的比赛,很多引进人才制造了亮点;第三是继续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像围棋项目上海棋院和清一俱乐部等人才培养的衔接做得非常好;最后,还要感谢智运项目赞助商对运动员的关心和支持,为他们的良好发挥提供物质保障。”
上海代表团团长、上海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及代表团秘书长、上海体育局一级巡视员赵光圣专程赴合肥参加五智会开幕式,凸显对大赛的重视,但“合肥之战”开局不利,一度被浙江队压制,刘世振总结:“这次我们开头很艰难,不过好在整体实力很全面,每个项目上都有不少具有竞争力的项目。感谢老将们的奋力拼搏,以及年轻棋手的辛勤努力!”
下一届全国智运会将于2027年在重庆合川举行,上海的智力健儿们马上就要开启新一轮的备战……霸主地位不可能是永久的,重要的是借助智力运动会的平台,延续上海棋牌运动的优秀传统,发掘和发扬棋牌文化,为打造智慧城市增添更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