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一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以下简称“学青会”)在广西南宁开幕。学青会是由原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原全国学生运动会合并而来,是推动新时代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增强青少年和学生体质,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对上海代表团来说,也是对“三位一体”办训模式的一次阶段性检验。
本届学青会共有1224名上海青年学生运动员出征。而在提前开赛的部分项目中,上海小将们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截至发稿前,上海代表团在公开组共获得11金16银13铜的佳绩,创下“开门红”。细数这些获奖运动员,其中既有传统体校模式培养的优秀运动员,也有体教融合孕育的后备苗子,还有来自社会力量办训的合作硕果。
特派记者 李一平 发自广西南宁
擦亮金字招牌
体校转型提升成材率
1955年,原国家体委按照苏联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试办青少年业余体校。上海正是在国家要求下,在全国率先以体校模式开展了业余训练工作。体校也一直是上海培养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姚明、刘翔、吴敏霞等体坛名将都是从少体校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世界级的体育明星。
在第一届学青会(公开组)场地自行车女子凯林赛比赛中,上海小将唐心雨获得第二名,此外她还获得了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的银牌。唐心雨就是一名浦东三少体校培养输送的运动员。自行车项目是浦东三少体校的特色项目,曾在里约、东京两届奥运会上夺冠的钟天使也是出自浦东三少体校。
随着时代的发展,浦东三少体校也开始探索体校转型,唐心雨就是王海利跨项选材的成功典范。原本唐心雨是浦东三少体校举重队的一员,但她在举重项目上的进步并不快。后来,在举重队教练和王海利的沟通下,唐心雨开始尝试转项自行车项目,没想到一次偶然的尝试,就培养输送了一名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曾站上过全运会、亚运会领奖台的自行车运动员唐琪也是从水上运动转项而来,同样成长为了优秀运动员。
近年来,在上海市体育局指导下,各区体育部门积极开展体校转型。例如青浦区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等原本三集中模式的少体校,目前也正积极转型,通过与学校联办等方式,进一步强化体校育人的功能。前不久,上海首个区级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杨浦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挂牌成立,杨浦少体校初步完成了向青训中心的转型,引人注目的运动新星将不断涌现。通过一系列改革与创新,上海的新型体校正开始重新焕发活力,进一步担当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
筑牢育人根基
体教融合携手向未来
“体教融合”是上海二十多年探索形成的一条体育人才培养新通道。1999年,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体教结合工作的“排头兵”,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的体教结合思想,开辟了一条“把优秀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的育人路径。
在这次的学青会(公开组)女子足球U16组决赛中,上海1比0战胜江苏,获得了该组别的冠军。这支U16的女足队伍由各区选拔组队,其中就有不少队员出自上海体教融合的典范——普陀女足。普陀女足“一条龙”是体教融合的一个缩影。全市首批市级学校体育“一条龙”高中阶段学校布局,在大同中学等67所高中布局了93个体育“一条龙”项目。普陀女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之路,为国家队输送运动员53人次,生动诠释了“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深刻内涵,彰显体育独特的育人价值。
排球项目同样是上海体教融合的硕果之一。在11月1日的学青会排球女子U16组决赛中,上海黄浦以3比1赢下比赛,摘得金牌。黄浦区的女排项目形成了格致中学为龙头,格致初级中学为龙身,辐射周边多所小学的“一条龙”布局。学青会U16组的这支12人的冠军队伍里,有11名运动员都来自格致女排“一条龙”模式。
在中小学“一条龙”的基础上,上海还探索将一线队办进大学。2007年,上海市体育局与原上海金融学院进行战略合作,签订体教结合共办一线队的协议,创新性地将上海市花剑队放到高校来办。前不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花剑一线队蝉联了2022至2023年全国击剑锦标赛男子花剑团体冠军,收获了体教融合模式下的全国最高级击剑锦标赛团体金牌。本届学青会的击剑赛事中,立信金融的参赛队员已经全部打入前八名决赛,向更好的成绩冲击。
携手社会力量
创造人才培养新增量
在本届学青会,为上海代表团在公开组取得首金的是来自社会办训力量。9月9日,在首届学青会(公开组)铁人三项比赛中,代表上海队参赛的刘璨宇从自行车赛段起一路领先,以00:58:27获得男子组个人赛冠军,创造了本届学青会上海代表团在公开组的第一枚金牌。
2022年,为创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完善市校联办、市企合办、协会共办等联办模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上海市体育局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了上海市体育局联办优秀运动队项目申报指南。经过审核,19家优质的办训单位成为上海市优秀运动队联办单位,宝山区体育总会就是其中之一。获得授牌后,宝山区体育总会分别与上海大铁、上海毅力特两家专业铁人三项俱乐部签约,进行合作办训,为上海引进了刘璨宇这位实力新星。经过近半年的针对性备战与训练,刘璨宇获得了学青会铁人三项的个人冠军。
2020年,上海率先评选了首批35家“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2022年,评选了第二批56家“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在本届学青会上,获得跆拳道公开组女子67公斤级冠军的上海小将李奕姗就是来自其中一所“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春兵体育俱乐部。
四年前的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海开始全方位探索体校、学校和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办训模式。四年来,上海在青训层面创设了“上海市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在一线专业队层面命名了上海市优秀运动队联办单位,让社会力量参与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全周期,并在首届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上取得了显著效果。事实证明,“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发展新体系正走向成熟,正在将体育打造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一张“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