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出席“中美乒乓外交”三十周年招待会时,为中国青年在乒乓球拍上签名
2008年8月9日下午,基辛格在家人陪伴下观看北京奥运会中国女篮比赛
谈及基辛格的生平经历,就离不开各种“球”。无论是改善中美关系的“乒乓外交”,还是纽约扬基棒球队的“铁杆球迷”,又或是从小酷爱却不得不放弃的”足球梦“,基辛格的一生都与“球”结下了不解之缘。
站两小时看足球比赛
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中弗兰肯行政区的菲尔特,一座“缺乏魅力”的小城。从小时候起,基辛格就酷爱足球,而他的父亲业余喜欢听贝多芬、读席勒和蒙森的名作、写地方志。青少年时期,基辛格开始反抗父母的生活方式。1986年,基辛格在世界杯赛期间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里回忆少年时期经历时说:“自己在德国老家非尔特时,宁肯站两个小时看足球比赛,也不愿意待在没有风吹雨打的室内欣赏歌剧或者参观博物馆,这让我父亲颇为‘绝望’。”
不过,基辛格少年时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受到爱踢足球的影响。“珍珠港事件”爆发时,基辛格已经在纽约城市大学念书,几乎门门课都是优秀。课余他喜欢看美式足球或棒球比赛,也在乔治·华盛顿桥下的网球场打网球。
每当谈到体育,基辛格都滔滔不绝,非常兴奋。在一篇署名文章中,他对巴西队赞许有加,认为巴西队员“特技”不断,在球场上展现了“狂热的喜悦”;不管巴西队是输是赢,观众对巴西球员的表现都会有深刻印象。对巴西队的弱点,基辛格如此描述:“球员们过度沉醉于展现自己出色的传球技巧,有时甚至忘记了比赛的目的是进球得分。”基辛格认为,意大利队的风格形成与其历史沉浮所造就的民族信念有关,“为了严峻地生存,需要节省体力”,意大利球员“永远不会仅仅是为了好看而耗费体力”。
“乒乓外交”,小球带动大球
众所周知,乒乓外交中,不足三克重的小小乒乓球,竟为当时冰封逾20年的中美关系送来第一缕暖风,凿破第一层积冰。中美关系自此开始松动、转圜、恢复、发展,造福两国和世界。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
1971年7月9日凌晨4点半,基辛格秘密乘坐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并于当天12时15分顺利到达北京南苑机场,开始了打开中美两国关系大门的一次秘密访问,成为“第一个踏上新中国领土的美国政府官员”。著名的“乒乓外交”,自此拉开历史序幕。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
坦率,是“乒乓外交”亲历者姚振绪对美国队员的最大感受。除了和中国队员切磋球艺,美国队员也期待走进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1971年访华的美国乒乓球队俨然民间自发形成的外交使团,而东道主的友善好客,向美国“传递了非常明确的信息”。基辛格曾回忆这段经历说:“我很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乒乓球,知道像这样看似边缘性的事件,可以对增进国际理解和两个伟大国家之间的和平,作出多么大的贡献。”
2021年4月24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举行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上视频致辞时表示,(给美国乒乓球队的)访华邀请来得突然。“后来,我们了解到是毛泽东主席亲自指示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队访华,他是在美国代表团结束在日本参加世锦赛行程、即将离日回国的最后时刻做出了这一决定。”基辛格说,在当前美中围绕重要问题存在分歧的背景下,“乒乓外交”代表了我们许多人对未来的一份期待,那就是美中两国人民能够基于两国在世界格局和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达成一种谅解。
纽约扬基的“铁杆粉丝”
2008年,基辛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喜欢几乎所有的体育项目。除了足球,他还特别钟爱棒球,是纽约扬基队的铁杆球迷,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前一天晚上还刚刚观看了本赛季扬基队的首场比赛。他补充说:“我也看别的比赛,但开场赛我从没误过。”而对让许多美国人如痴如狂的篮球,基辛格却不“感冒”。“我不喜欢篮球。因为篮球进球得分太密。篮球赛只在最后两分钟才有意思。”他说。
另据了解,基辛格不仅仅是一名普通的体育爱好者,而且还是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荣誉委员,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当前“将奥运与政治挂钩”的行为,基辛格表示:“我认为,必须把作为一项体育活动的奥运会同他们与中国存在的任何政治分歧分开。我期待着奥运会弘扬其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主张的奥林匹克精神。而其他问题可在别的场合讨论。”
50多年来,基辛格博士一百多次访华,推动历届美国政府奉行积极对华政策,致力于中美关系发展,成为博士外交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之一。
(综合新华社、央视网、澎湃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