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徐汇、静安、奉贤、嘉定各有特色 上海成为都市运动热土
第A12版:体育生活 2024-03-18
奥运助推民间热度

上海成为都市运动热土

章丽倩

作为一名街舞、滑板和攀岩的爱好者,生活、工作在上海的赵佳阳,他正和自己的同道朋友们期待着奥运会资格系列赛上海站的举办。“我们希望能以爱好者和观众的身份去到赛场,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感受都市运动的发展。”

“组团”来到且与城市环境有着更大程度关联的都市运动项目,它们正渐渐在更多市民朋友的身旁刷出存在感。

专题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潮流、社交、个性表达

奥运机遇下“组团”上了快速道

其实,无论是此次奥运会资格系列赛涉及到的四个项目自由式小轮车、滑板、霹雳舞和攀岩,还是腰旗橄榄球、匹克球、桨板、皮划艇等,在近些年里它们渐渐有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统称——都市运动。

与传统体育项目相比,都市运动对城市环境有着更大程度的关联,与爱好者的都市生活有着更深的融入度。同时,都市运动还有数个重要标签,“潮流”“社交”“个性表达”都在其列。而从发展轨迹来看,在奥运或其他利好因素的推动下,不少都市运动中的代表项目都在近些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沪上霹雳舞圈子里的元老级人物,WDSF霹雳舞国际级裁判汪珅炅对此深有感受。“20多年前,在我刚刚接触霹雳舞的时候,全上海跳这个的人大概只有50位左右。后来项目一直在发展,但成功入奥这件事确实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尤其在民间发展的层面上。”汪珅炅说,无论是在参与者还是在观众层面,年轻、时尚、热烈、感染性强的霹雳舞项目在奥运东风的相助下,得到了从小舞台转向大舞台的机会。

大学社团曾是霹雳舞在国内普及推广的最重要阵地,不过随着该项目的成功入奥,家长们对其有了更多了解的途径,在孩子学舞的支持度上有所提升。

滑板是另一项得到了奥运东风相助的都市运动。2022年4月,国家教育部更是将滑板列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增加了家长对滑板项目的接受度。有数据显示,在2022年至2023年间,国内新增了600多万滑板人群,且他们的年龄多在8岁至12岁间。

除了竞技体育范畴的赛事外,各类面向更广泛群体的赛事和活动也在国内许多一、二线城市“开花”。在去年上海城市业余联赛的平台上,也有了更多滑板元素的参与。与赛事活动数量成正比的,则是国内的滑板场和滑板俱乐部的数量也有显著增加。

攀岩项目有着“峭壁上的芭蕾”之美称。根据去年的一项不完全统计,目前申城的攀岩运动人口已达到五六十万人的规模。与此同时,分布于全市的经营性攀岩场所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中,截至去年8月已达到68家。这数量放到全国,也处于数一数二的位置。

场地设施进步城市发展侧记

开展一个体育项目的前提,往往是要能找到适合的场地。得益于多管齐下的布局和利用,截至2023年年底,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2.61平方米。在上海年复一年努力“做加法”的过程中,起步较晚的都市运动项目也得到了照拂。

近几年,上海一直在积极挖掘城市空间的“金边银角”。比如,有些面积不大的闲置用地被改造成了口袋体育公园,有些高架桥下的空间也被因地制宜地赋能为篮球场馆、攀岩场地等。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都市体育项目的场地则是随着城市更新的脉搏,找到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比如,在俗称“八万人”的上海体育场完成整体翻新与市民朋友见面后,它的内部就多了一处专业的攀岩运动中心。

于2021年10月正式开园的黄浦滨江滑板极限公园,它则体现出了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的新旧嬗变。在江南造船厂原址上,古老的船坞历史和时尚体育相结合,就诞生出了这样一处拥有近一万平方米使用面积的城市中心滑板公园。而往更早前看去,新江湾SMP滑板公园则可说是沪上各类滑板场地中的元老,如今在行业内已有标杆地位。

自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及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陆续实现贯通以来,“一江一河”公共空间建设进入到功能品质提升的新阶段。其中,有些新空间的出现也为都市运动提供了自由发挥的余地。每当遇到好天气的时候,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在黄浦江、苏州河两岸的高颜值景观区域里,时常能见到各类都市潮运动出没的身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