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耿
中国足协9月5日启动国足主帅公开选聘,把“晋级2030世界杯”写进硬目标。其后,曾在2019年短暂执教国足的卡纳瓦罗被多家媒体报道已递交报名材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是否过度迷信了“标准”的力量?
中国足协这次列出的七条选帅标准看似科学合理:60岁以下、持职业级教练证书、有国际赛事执教经历等。卡纳瓦罗无疑完美符合所有条件——世界杯冠军队长、意甲执教经历、亚洲联赛履历丰富。但“标准化”也可能把选帅变成“打勾题”——参数齐全未必等于最合适。过度依赖标准化指标,一个已经被实践验证过不合适的候选人,却可能因为“符合标准”而重新获得机会。
我们总是在寻找“对”的人,却总是在犯“错”的重复。2002年以来,国足已更迭约19任主帅(含看守/代理),平均任期仅约1.6年;即便如此,球队仍已连续六个世界杯周期无缘决赛圈。“走马灯”式换帅与“标准化”选人叠加,容易把教练变成参数的集合,而非具体的人——他的气场、与更衣室的化学反应、对联赛与青训的理解,往往被忽略。
2019年,卡纳瓦罗执教国足时,任何有经验的决策者都应该能感受到一些不对劲的信号:战术调整的僵化、面对媒体时的不自信、与球员沟通时的隔阂感。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更深层次的“不合适”。
选帅不该只靠指标,更要看“适配”:一看与现有球员结构、技战术风格的兼容度;二看临场纠错与承压能力;三看对长期建设的承诺与协同力(国家队-联赛-青训的接口治理)。标准应是“最低门槛”,而非“最高指南”。在流程上,不妨加入情景化执教演练、封闭战术工作坊、与技术团队的反向评审,并引入对U系列、联赛教练的跨群体口碑调查,让“识人”回到足球现场。
若卡纳瓦罗入围,真正的考题不是“是否达标”,而是“何以不同于2019?”——能否在周期性阵痛中扛住舆论、用三年打通国家队与联赛、青训的循环。2030的门票,靠的不是更漂亮的简历,而是更稳的制度与耐心:把标准当门槛,把识人当艺术,国足才有可能走出“走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