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卓佳接受采访 本报记者 程超 摄
何卓佳总在“可爱”与“坚韧”之间轻盈转身。她是社交媒体上自称“小胖子何卓佳”、笑起来眼弯如月牙的姑娘,也是乒乓球台前用颗粒胶划出诡谲弧线、冷静缠斗的运动员。2025年乒超联赛第三阶段,她攥着球迷送的新疆烤馕玩偶,笑盈盈地走进混采区,和记者们分享开心的瞬间。此情此景,很难让人将她与赛场上那个目光如炬、旋转成谜的选手联系起来。究竟哪一面才是真实的她?近日,《东方体育日报》记者与何卓佳展开了一次深入对话。
本报撰稿 本报记者 程超
颗粒胶的哲学
以“怪”破局 因“变”而强
“我给自己的打法形容,有点像打游戏里的辅助。”何卓佳对颗粒胶打法的比喻,生动又贴切。乒乓球赛场中,反胶选手的“连续冲”“强势进攻”常是焦点,而她的颗粒胶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旋转是乒乓球的魅力,好比游戏里扔出眩晕技能,为下一步进攻铺垫。如果你逃不出我的圈,我就能一直把你‘迷晕’。但要是你总能避开我的技能,我输得也快,因为我的‘血量’没那么足。”
这种“辅助”定位,并非被动妥协,而是主动选择。何卓佳坦言,自己也曾羡慕队友行云流水的进攻风格:“我也希望自己能做到,但那并不适合我。”于是,她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赢法——不与对手硬拼力量,而是用颗粒胶特性创造旋转,用战术变化掌控节奏。“颗粒胶的旋转是自己创造的,每个人的风格都不一样,这就是它的好玩之处。”她说,比起反胶的相对固定,颗粒胶的多变让自己着迷,“就算是同样的颗粒胶打法,也没人能和我一模一样”。
有人说“特殊性打法越老越妖”,何卓佳却用专业视角解读:“颗粒胶的运动周期比反胶长一点,是因为我们遇到的困难更多,时间久了,面对问题会更从容。”甚至当别人说她的球“太恶心”时,她会笑着当作夸奖:“这说明我的战术起到作用了,我的‘怪’让对手不适应。”
当被问及若有重来机会是否还选颗粒打法,何卓佳坚定表示“依旧会选”:“甚至如果身体素质再好点,可能会考虑削球。”在她眼里,打法没有优劣,只有适合与否。何卓佳不刻意把自己定义为“辅助”:“辅助也能打怪、能打野、能带动团队。”就像她在赛场,既能为双打搭档铺垫,也能在单打里扛起得分重任。“关键不是你是什么角色,而是你能不能用这个角色赢球。”方寸球台间,颗粒胶划出的诡异弧线述说着:在崇尚女子打法男性化的时代,智慧与韧性同样能开辟胜利之路。
八年国家队一队经历
从青涩迷茫到从容自洽
2017年,18岁的何卓佳进入国家一队,如今已是第八个年头。回忆刚上一队的日子,她用“吃力”形容:“二队更注重量,毕竟还是小队员,能积攒基础;但一队抠的是细节、是质,训练特别有针对性。”刚开始,她甚至跟不上队友节奏:“我是靠自己的实力打上来的,却忍不住怀疑‘是不是哪里错了’,甚至担心自己能不能待在一队。”
迷茫没有困住何卓佳。2018年,她开始参加国际比赛,一次次拼杀后,成功闯进年底的总决赛。“那时候靠的是年轻队员的冲劲,什么都不怕。”她说,正是前两年的这种冲劲,让自己在赛场站稳了脚跟。
可成长从不是直线向前。2019到2021年,何卓佳遇到了瓶颈:“那段时间开始接连输球,会怀疑自己的打法有点落后了。”看着伊藤美诚等选手崛起,她甚至想过“往她们的风格发展”:“我觉得她能做到的,我能做得更好。”就在这种纠结盘旋不去、让她陷入自我拉扯时,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组与队友们始终在她身边,用耐心与鼓励为她注入力量。“我开始接纳自己的不足,不再急着‘改风格’,而是慢慢想怎么解决问题。” 何卓佳说那段时间学会了不跟自己较劲,“如果一条路走不通,就绕过去,别在同一个地方反复跌倒。”
如今的何卓佳,少了当年“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毛躁,多了几分从容。“以前打球可着急了,现在就算慌,也能更快调整过来。”她坦言,自己仍会有“想法多、出手犹豫”的时候,尤其在单打赛场,“太在意赢了,反而会动摇。”但她不再把这当成缺点,“人有心态波动是正常的,紧张也是好事,只有机器人才不会慌。就像沙子攥得越紧,漏得越多。”如今的她,更懂得在“在意”与“放手”之间找到平衡。
赛场之外 柔软亦是另一种力量
赛场上的何卓佳,眼神锐利、战术果断;赛场下的她,却藏着一颗细腻的“小女孩心”。背包上挂满挂件,泪点不高,看剧、刷短视频片段时总会跟着红了眼。
这份细腻,让何卓佳有着很强的同理心。看综艺时,她会不自觉代入情景:“想如果是我,能不能处理得更好”;和队友相处时,她虽“不太主动发起沟通”,却爱提问:“我经常问搭档‘要变吗’,听她们的建议。”这不是没主见,而是深知“场上没有局外人看得清楚”,多问一句,心里能更笃定。
也正因这份细腻,何卓佳对“失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个人都想赢,但输球是不可避免的。”她说,乒乓球教会她最重要的,是接受失败的能力,“如果你无法接受,下次还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只有接受了,才能走出来,继续进步。我不怕试错,就算失败,也比停滞不前要好。”
面对球迷的关注,何卓佳既感恩又清醒。“能喜欢我、欣赏我的人,都很有眼光。”她笑着说,开心于乒乓球能被更多人关注,但也希望大家“多关注赛场,少关注日常”。偶尔她也会惶恐:“怕做得不够好会被说,但现在我会很快调整过来。压力能压倒人,也能变成动力,就看你怎么想。”
谈及角色定位,何卓佳态度格外坚定:“角色定位有的时候可能是外界给的,有的时候可能是环境给的,但我觉得定位还是要看自身、看自己。”她毫不避讳外界对运动员年龄的议论,“可能甚至有些人觉得我年龄有点大了,但我只是年龄大了,我不是变差了。如果你打不过我,我还是在那儿。所以不要等着我们年龄大了就退了,那样不代表你能打得过我。”她不想被年龄、打法等标签定义,只想一直打下去,直到打不动为止。“能成为高水平运动员,都得有点个性、有点野心,不然撑不下来。这份野心不是争名次,而是不想输给自己。”
采访最后,被问起“当乒乓球运动员累吗”,何卓佳坦诚回答:“累,心理和身体都累。”但她紧接着补充,“可这些都是乒乓球带给我的,它赋予我的远不止技术,让我学会接受失败,学会在迷茫中找方向,更学会做自己。”这一刻,她不再是赛场上用旋转纠缠对手的“怪球手”,也不是社交媒体上欢脱可爱的“小胖子”,她只是何卓佳——一个在热爱里坚定前行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