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30日 星期二
拥抱变革大势  上海正中红心
第A02版:赛艇特刊 2025-09-29
新版图、新项目、新形式、新畅想、新尝试……

拥抱变革大势 上海正中红心

章丽倩

图/李一平 李铭珅 世界赛联

机器人与世界赛联主席握手

选手们穿着各种民俗或可爱的服饰,参与昨晚的闭幕式

虽说盛宴总有散场时,但大赛落幕之际同样也可以是更多认可、憧憬与期待澎湃涌现的时刻。

昨晚,2025赛艇世锦赛经历了从淀山湖赛场最后一个比赛日,到外滩闭幕式和创意颁奖环节的“闪现”。落幕并不意味着结束,如今,在赛艇运动的这条航道上,申城正随着变革大势奋楫向前,奔赴下一程。

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章丽倩

以陆家嘴和外滩的标志性景观为幕布,获得奖牌的选手们连换三套或民俗或可爱的服饰,既拍完了颁奖照片,也凭借超模般的身材优势,体验了一回大场面下的T台走秀——这一幕,正发生于昨晚的2025赛艇世锦赛闭幕式及创意颁奖环节。

既节俭又富有创意的开(闭)幕式该怎么办?除了赛场,颁奖环节是不是也能去市区地标开辟“第二现场”?社交平台和更多短平快传播方式的引入,收效怎么样?首次设立的混合双人双桨和混合八人单桨有舵手项目,它们试水得如何了?围绕这些问题,如今都有了“上海答案”,并且——是让运动员、观众以及参与各方都会忍不住嘴角上扬的答案。

放眼赛艇世锦赛60余年的办赛历史,这届的与众不同是如此醒目,以至于在全球赛艇运动的变革大势中,不少人都预感,以申城为代表的中国市场会处于前所未有的、更靠拢中心的位置。

在将于2028年举办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赛艇项目的运动员总配额保持在502人,但具体细分却有了变化:轻量级赛艇暂时退场,海岸赛艇正式进入奥运大家庭。当受众市场的偏好渐渐转向了时尚、刺激、观赏性强的赛道,受大势影响,世界赛艇联合会(以下简称“世界赛联”)也必须要在传统赛艇之外,去尝试打通新的航道。新版图、新项目、新形式、新畅想、新尝试——一切都在向新看齐。

本届世锦赛期间,世界赛联主席让·克里斯托夫·罗兰在沪接受了多次采访,每回的开场白都是感谢的话。“我们很高兴能在2025年来到上海。我想再次强调,赛场的基础设施非常完备,所有的队伍、运动员和组委会都对赛事组织非常满意。”话头一转,罗兰又分享起自己对上海赛艇前景的期待。“(赛艇世锦赛)这个级别的大赛,本身就是推广这项运动特别好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不同渠道推广赛艇运动,吸引更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参与。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赛艇运动的‘遗产’留在上海,让这项运动更加为人所知。”

罗兰还表示,世界赛联各平台对上海举办的赛艇赛事的关注和转播,并非始于本届世锦赛,而是从往届上海赛艇公开赛就开始了。“我们认为,赛艇运动在这座城市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会有光明的未来。”

与罗兰主席相比,世界赛联执行主任文森特·盖拉德往返欧洲和上海的次数更多,对这里的了解有着更加接地气的一面。为了便于在中国更好地推广赛艇运动,世界赛联早先就开通了中文社交平台账号,在新媒体上与国内的赛艇爱好者和广大网友交流互动。“我们很愿意和中国赛联一起合作举办更多的赛事,也一定会有更多的赛事来到上海。”盖拉德语气肯定地分享道。

上海以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为目标,已深耕了十个年头,收获喜人成果。如今,在赛艇运动的这条航道上,申城也正随着变革大势奋楫向前,奔赴下一程。

残健融合

暖心呈现

从距离上下水码头最近的休息按摩室,到官方酒店内被特意拓宽的房门门框,还有加建的一系列无障碍通道和班车上可升降、转动的无障碍座椅……作为目前世界各单项锦标赛中唯一的残健融合赛事,2025赛艇世锦赛在成绩之外,也总让人心里暖暖的。

在混合四人单桨有舵手(三级残疾)决赛中,主场作战的中国队以6.94秒之差不敌英国队,获得银牌。不过赛后,队员们心里的激动还是要远远大于遗憾。

“我也是参加过不少大赛的运动员了,四届奥运会、五届世锦赛。以前在海外参加世锦赛的时候我就想过,要是哪天在家门口比赛,感觉一定更好。结果这回心愿实现了,真的比想象中更好、更贴心。用上海话来说大概是‘老灵的’,方方面面的配套服务都绝对世界一流。”余立在队内担任舵手,同时也是队伍里的老大哥,国旗和中国红是他最喜欢装点到假肢上的元素。

今年是邵莎莎坐在轮椅上练体育的第十年,这回她的参赛项目是女子单人双桨(一级残疾),一枚铜牌让她备受鼓舞。“这次参赛圆梦了,一切都特别好。希望通过上海这届世锦赛的传播,能鼓励更多残障人士也像我一样走出家门,拥抱体育,融入社会。”手掌心的老茧破了又结、结了又破,反反复复叠加后,终于,邵莎莎在31岁这年参加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届赛艇世锦赛。提及本届赛事的专业度和配套保障服务,她话不多说,把大拇指高高地翘起,比了个赞。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2025赛艇世锦赛是上海举办的首个残健融合的国际赛事。为确保赛事既专业也有足够“温度”地顺利进行,本届世锦赛组委会构建了立体化的保障体系:特邀专业设计机构对赛场动线进行系统性无障碍升级,配备随行服务团队,并建立全环节支持机制。残健融合,以体育之力同舟共济,上海成功地迈出了新的一步。

从淀山湖到外滩 一次空前的创意

在经过八个比赛日的角逐后,来自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1203名运动员,他们和观众、志愿者及所有赛会工作人员一起,共同为2025赛艇世锦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且,这个句号里包含了赛艇世锦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尝试:突破空间限制——本届世锦赛从淀山湖“闪现”到了外滩,在上海最美城市景观的包围中,跟大家挥手说“再见”。

作为赛艇领域的顶级赛事,赛艇世锦赛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1962年的瑞士卢塞恩,迄今已传承了六十余载。从该项赛事的历届举办地来看,欧美是其“世袭领地”,直到今年,赛艇世锦赛才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虽说是初来乍到,但在勇于创新这点上,“阿拉”向来走在前列。

“这是赛艇世锦赛历史上第一次把颁奖仪式放在了城市中心的美景中。闭幕式、颁奖仪式,以及还有让部分获得奖牌的运动员穿着特别准备好的舞台服来T台走秀那样的形式,这是我们拿出来的创意和设计。另外,在开幕式上让人印象深刻的国产机器人‘艇艇’,这回它在闭幕式上也继续参演。”2025赛艇世锦赛开(闭)幕式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侯捷,她为昨晚的创意颁奖环节和闭幕式进行了“点题”。

而在中国赛艇界的“老法师”、本届赛艇世锦赛组委会赛事竞赛主任李建新看来,既然关起门来只管专心办赛的情况已是老黄历,那这种用美景、美图来走近大众、吸引大众关注的创意,就都是值得点赞的做法。“不管是国际上还是国内,现在的赛艇运动得在关注的目光下,才能发展得更好,更有前景。”

虽然并非所有在本届世锦赛上获得奖牌的运动员,他们都参加了昨晚的创意闭幕秀(部分队伍为了赶后续行程已离沪),但确实,这样用心的安排还是圆了部分选手此行上海的额外心愿。“参加世锦赛期间,我们总是在赛场和酒店之间两点一线,只有当完成比赛后,我们才有放松一下的时间。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去看看上海的市区景观。”在前几日的接受采访中,罗马尼亚队的玛利亚·莱哈奇曾向记者分享过这一点。

盛宴总有散场时,不过,申城的赛艇土壤和赛事氛围已经蓬勃地发展了起来,未来总有再生交集的机会。比如,有一个已经逼近眼前的例子:在双赛联动的促成下,部分参加了这届世锦赛的国际高水平队伍,他们将于本周继续亮相2025上海赛艇公开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