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邵佳一成为新任国足主帅,是上周中国足球圈最大的新闻。历时四个月全球选聘,最终选择了一位45岁的本土少帅,这既是意外,又是意料之中。
自李霄鹏以后,国足主帅就铆定洋帅,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李铁,其东窗事发令本土教练很难成为国足主帅候选人。因为一旦选中者在打假扫赌行动中涉事,拍板人必然会受牵连,谁也不愿意在这个风口做如此冒险的决定。
从“全球选聘”的名字也不难看出,足协原本的选择目标依然是洋帅。但最终选择本土教练,只能说,来自更高处的风向变了。足协拍板者不会一夜之间胆儿变大、敢于承担风险,除非得到了明确的指示。郭士强在中国男篮的成功案例,也只是一个勉勉强强的理由,而不是决策的参考条件。或许,“培养本土教练”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风向。
在官宣邵佳一几天前,出现的一波透风信息,基本就可以锁定邵佳一中选的消息。一如我之前多次写过的,足协这个套路已经操作熟练——在官宣前先放消息,试探试探外面反应——对于邵佳一,舆论不会有太多的反对声:身为球员有过出彩的留洋经历,作为教练带西海岸成绩不错,前后两个时代里几乎没有负面新闻,人品情商都相当不错。也因此,他接任国足主帅也就成了意外中的不意外。
过去多年,中超的主流是聘请外籍教练,能在顶级联赛站住脚的中国教练屈指可数,尤其是五六十岁的黄金年龄教练,几乎没有。除了已经逐渐归隐江湖的老一代,只有刚出道两三年的“准菜鸟”教练。相比球员,其实中国教练的断档问题更为严峻,因为满打满算,也只有16个中超工作岗位,更况且,其中的大多数势必还是属于外籍教练。
若是一定要从本土教练中选择,除了邵佳一,只有于根伟。邵佳一有自己的优势,当然,弱点也显而易见。他的独立执教经历实在太短了,教练是一个需要大量实战积累经验的职位,而邵佳一执教成年队的时光总共只有15个月。他有大约一年的时间来组建队伍、灌输战术,而后就将面临亚洲杯的考试。一旦成绩欠佳,压力可想而知。聘请邵佳一是一次赌博,赌上的是国足未来一年多的战绩,还有邵佳一自己的教练生涯。希望不是以悲剧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