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雷
上周有一则被全运会等诸多新闻掩盖的消息——王钰栋将在本月下旬出战本年度的U21联赛总决赛。
即将年满19周岁的王钰栋,如今不仅是“浙江太子”,更是最被看好的中国新生代球员代表。他在2025年已经参加了44场正式比赛,涵盖中超、足协杯、世界杯预赛、东亚杯、U20亚洲杯、全运会等多项赛事。
虽然与同龄的顶尖欧洲球员尚不能相比,但对于参赛场次普遍偏低的中国球员,这一数字可谓惊人。而且,王钰栋几乎将肯定作为主力出战明年1月的U23亚洲杯,这意味着在联赛结束后,他的休息时间极为有限。在“连轴转”的情况下,王钰栋还不得不“屈尊”出战U系列俱乐部青年赛,乍一看,确实令人不由怒从心头起。
不过回到浙江队的立场,这个选择又有一定的合理性。浙江是目前最重视青训的国内俱乐部之一,在多个年龄段都有不俗的整体实力。而王钰栋所在的2005-2006年龄段正面临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由于年龄关系,这批球员即将无法再参加U系列赛事,其中的大部分人没有可能立足本俱乐部一线队,也缺少交流到其他球队的途径。
于是,通过U21联赛总决赛,去争取获得明年中乙联赛席位,将是对这拨球员最好的交代。通过职业联赛的锤炼,其中一部分球员或许可以兑现潜力,成为一线队的选择,又或者得到其他俱乐部的垂青,进而延续自己的职业生涯。近年来,上海海港、山东泰山、成都蓉城、武汉三镇等俱乐部的二队获得了中乙参赛资格,也有部分俱乐部通过合作球队将己方青训球员送往中乙锻炼,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浙江俱乐部希望以王钰栋“小我”的“牺牲”,换来一个年龄段“大我”的成长,不能说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这次浙江队与王钰栋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年轻球员的比赛平台不够。过去,我们更多谈论的是U系列赛事不够系统,导致年轻人在成长期练得多、赛得少,无法通过实战成长。但也必须看到,在从青年球员到职业球员的这一关键跨越期,平台更是少得可怜。目前国内仅有三级职业联赛,加上赛制混乱的业余联赛中冠,也仅有四级,这与欧美甚至日本的七级八级甚至九级联赛相去甚远。若扩大中乙规模,倒也是一个弥补级别层次不够的办法,目前中乙仅24队参赛,而泰国第三级别联赛竟有68队之多,差距一眼可知。
中国足协正在考虑重建U系列赛事体系,其实,也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思考从U系列到职业序列的衔接比赛问题,合理扩军中乙就应该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