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海湾“织女”,为冬奥编织“绒”耀之花
第02版:特别关注 2022-03-02

海湾“织女”,为冬奥编织“绒”耀之花

周韵洋

编织好的一大束橄榄枝

编织的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

“织女”赶织橄榄叶的场景

团队编织全景

和以往传统的鲜花花束不同,前不久落幕的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花束全部采用“海派绒线编结技艺”。16731支花材,1251束花束,包含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橄榄六种花型,分别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

这些绒线花永不凋谢,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每一朵花瓣、每一片叶片都是独一无二,有着手心的温度。来自全国各地的编结手工艺人与编结社团共同编织了这份“中国人的浪漫”。

负责其中部分编织任务的,是来自奉贤区海湾镇“兰韵悦唐”编织班的“织女”们,她们用巧手贡献了赛场以外的温暖与力量。

记者 周韵洋

1 绒线花绽放冬奥赛场

“来了!”镜头扫向颁奖台,为中国队赢得本届冬奥会首枚金牌的中国短道速滑队队员武大靖、任子威、范可新、曲春雨、张雨婷五人在颁奖仪式上亮相,在他们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沈萍却将目光投向左下角——皎洁的白色、热烈的红色、雅致的绿色组成的花束在托盘中静静地等待着。

镜头再拉近些,花束外圈的橄榄枝也能清晰辨认,中式的钩织技艺和缜密的针脚,绒线花束展现出与鲜花一样的娇嫩和优雅。

在颁奖台上5名队员接过花束后,都把花束的正反两面反复看了看。赛后采访中,范可新表示,“特别喜欢,很有中国元素,我还专门看了介绍,据说做一束花要35个小时才能编织完成,我们会一直保留它。”

“那是我们亲手钩的花束!”同一时间,距离北京1000多公里外的上海,48岁的沈萍对着直播画面拍下照片。她是“兰韵悦唐”编织班的负责人,也是这次编织活动的组织者。屏幕里,奥运花束被高高举起,她目不转睛地看着,嘴角挂着由衷的微笑。沈萍觉得自己特别幸运,为了编好这次的花束,她的每一次钩针都全情投入,每一针都攒着一股想要做出最好东西的劲。大概抚摸过它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心意。

自己织的绒花被世界看见,编织班微信群里也顿时“炸”了,有人后悔自己没有多织一些,有人后悔没有多拍点照片留作纪念。但不过,开心、自豪和骄傲仍是当晚“织女”朋友圈的刷屏主题词。还有人被这份突如其来的幸福感砸得晕乎乎,“这里面会不会有一朵花是我编的?我看着挺像。”

2 “海湾织女”的“工匠精神”

这次关系国家盛事的重大任务,是在全国妇联等组织的支持下,恒源祥集团发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的编结社团来共同参与完成的。

其中,“兰韵悦唐”编织班收到来自海湾镇妇联的委托,接下了编织1970支橄榄枝的任务。但当时,出于保密原则,阿姨们都不知道自己编织的这些花用来做什么,只知道这次编织任务对制作形态、针脚松紧程度有着严格要求,编结针法也较为特殊。

编织橄榄枝需要准备好绿色的细绒线、长花杆、细铁丝和钩针,一支饱满的橄榄枝由7片叶子和2个花苞组成。一片叶子要钩100针,一个花苞则是105针。再加上枝条缠线、组装部件加起来的时间,单是一支成品橄榄枝,就需要一位“织女”花费至少2小时。

从一开始,就必须死磕验收标准。沈萍对阿姨们新鲜出炉的成品挨个检查,有没有露出铁丝?尺寸有无统一?叶柄有没有缠好?缝合是否对齐?……一旦有误,需要马上修正。“初期需要返工的多,经过两三次修改后,质量肉眼可见越来越好。”

除此之外,市面上钩编普遍使用粗线,粗线编织速度快,最终呈现效果略微粗糙。但冬奥会为了花束的精致逼真,选用的是细线,这也导致了阿姨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心血。56岁的钱爱丽尽管擅长编织,但对于这比平时细了两三倍的绒线还是犯了难,“感觉上更柔、更难缠绕,每天编下来肩膀疼、手指疼、眼睛疼。”

为了让“海湾织女”们省时省力,同时把控花束的钩编质量,形成流水化操作,沈萍依据年龄层次、技术层次向她们分配了不同难度的任务,让年纪大或者视力较差的人也能做好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57岁的张梅仙是班上的主力队员。每天一早起床,她就拿起钩针坐在窗户边开始编织。尽管已经得心应手,但早上3个小时、下午3个小时、晚上3个小时还是雷打不动,除了一日三餐,她都专注在手里的编织,一共做了390支橄榄枝。她的母亲唐品珍也是编织班的成员,便力所能及为女儿承担起了绕线、组装、拼接的任务。

此次共有来自“兰韵悦唐”编织班的30余个“织女”一起参与,其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0岁。64岁的徐引芳忙得连家务都顾不上,一双巧手织造了上百片橄榄叶;70岁的洪黎玉一边担任社区志愿者,一边参与绒线编织,还带动了不少居民加入。最终,1970支橄榄枝的编织任务顺利完成。这些清新的花束也陪伴了“海湾织女”们度过一整个美好充实的冬天。

3 帮助困难女性向未来

直到今年1月,北京冬奥组委会正式发布新闻,“海湾织女”们才知道,让她们忙活了2个月的“客户”原来是北京冬奥会。这可是不得了的大事,家属们也跟着激动起来。有位“织女”的丈夫立马表态,“哎呀我爱人的手马上就金贵了,以后可不能再洗碗了。”

“洪阿姨做的手工居然是给奥运颁奖用的!”小区消息传得很快,居民朋友见到她纷纷祝贺。“冬奥光环”变成了洪黎玉甜蜜的“小烦恼”。“我就勾了几朵的郁金香,已经送出去2朵了,她们激动得要命!一看到我就说,‘洪阿姨,给我一朵好吗,给我一朵。’”

对于海湾镇妇联来说,编织能走进奥运意义重大。早在2019年12月,海湾镇妇联成立了“兰韵悦唐”女性文创空间,下设“六艺”工作室,“六艺”分别是纸艺、木艺、铜艺、“线”艺、“粉”艺、布艺,其中“线”艺对应的就是编织。“六艺”作为女性探知外部世界的窗口,不仅是一门手艺,更能利用文化资源的穿透力开拓市场,带动海湾的妇女们创新创业,走出另外一片天地。

海湾镇妇联主席张郁表示,近年来,镇妇联积极发挥新时代女性在文化创意领域的独特优势,旨在创设一条“文·旅·女·产”的文创人才产业链,在这条“链”上,有设计团队、有营销团队、有手作团队,涵盖资源对接、培育孵化、人才培养等业务,有志于加入文创领域的女性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海湾织女”们看来,编织不止是兴趣,更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沈萍原是一名普通的编织爱好者,在镇妇联的积极动员下,她担任了“兰韵悦唐”编织班的负责人,团队从一开始的5人发展到现在的30余人,平均年龄55岁,教授编织等手工技能让小区的很多姐妹都有了一技之长。

平时的练兵,也终于在这次的冬奥会派上了用场,这成了很多“织女”的意外收获。“一生中冬奥会能开几次?在中国能有几次?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徐丽娟把谷爱凌获奖的颁奖仪式反复刷了好几遍,有一种久违地被认可的感觉。“想到各国运动员都会将我们编织的花束带回家,让海派非遗技艺传播得更广,就觉得非常有意义。”这些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出现在冬奥的颁奖台上,握在全世界最优秀的运动员手中,这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在找到自身价值定位的同时,“海湾织女”们也在反哺社会。“兰韵悦唐”编织班积极投身公益,通过市妇联的恒爱平台,每年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亲手编织的毛衣,每一件送出的毛衣,都是一份沉甸甸的爱心。“很多‘织女’都是普通人,但普通人也在默默奉献,力所能及地为这个社会做了很多温暖美好的事情。”

有了冬奥会订单,“兰韵悦唐”编织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目前接到了很多订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工作方向、新的创意想法。”接下来,编织班还将在镇妇联的指导下开展“授渔”计划,让更多的贫困家庭、低保户家庭的女性加入编织班,掌握绒线编织这项技能。“希望她们能够创收,尽早摘掉低保户这个帽子,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结尾语】

这届冬奥会期间,在海湾镇的各个角落都刮起了一股“奥运热”。沈萍、洪黎玉、张梅仙以及其他“织女”们每天准时守在电视机前,只为等待那束绒花。领奖台上,看到包围在花束外圈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她们感受到久违的熟悉。“有的运动员拿到花很是惊讶,拿起来前前后后都看了一遍。”

“海湾织女”们相信,不同于以往收到鲜花时,运动员会顺势抛给观众,这束手工编织的花一定会跟冬奥奖牌一起,被各国的运动员带回家珍藏。“织女”们也终于亲眼看到,一束完整的花,原来是那么美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