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轮疫情较早暴发的老闵行地区,到市中心黄浦区的老城厢,3个月来,人们总能见到“叮咚买菜”的送菜小哥穿梭在无人的马路上,忙碌地配送着。这几个月里,他们住哪里?吃什么?能回家吗?本报采访了两位年轻的“叮咚”站点站长,听听他们在疫情期间坚守站点的故事。记者 郭爽
1
最难的时候
他对家人说“别担心”
李志鹏在“叮咚”4年了。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配送小哥,成长为“叮咚买菜”上海闵行区吴泾站站长。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这个年轻人带来了巨大考验。由于毗邻的老闵行地区疫情较为严重,邻近的东川站因为配合管控彻底关闭。为了让这些居民也能在封控期间吃上新鲜菜,在订单数量预计要翻两三倍、运力最多只有平时七成的情况下,李志鹏和两个站点的几十名同事,咬牙在吴泾站前置仓扛起了为附近居民保供的重任。“江川路街道给我们安排了集中住宿点。所有人都是早上5点进站,不知道几点才能回驻地,除了中午吃口速食充饥,整天都在埋头分拣、派送。”哪怕是站长李志鹏,也要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去送单,“最多的时候,我们站一天要分拣配送7000多个订单。”。
从3月初到6月初,李志鹏没有回过家。那段全站人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保供的记忆,总会像微风一样萦绕在李志鹏的脑海里。在这些片断中,除了几十个一同忙碌的身影,有一个情景总是十分清晰:“我们有个员工,家就在我们站对面,但是那几个月,他一天也不能回家。他爱人就抱着孩子,隔着一层层的隔离设施,远远地看着他。俩人也不说话,一个埋头工作,一个静静地看他工作。”李志鹏想起了自己在老家的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2岁,“好久没见他们了,有时候晚上难得空了,就抓紧时间跟他们视频。”亲情带给李志鹏坚持的勇气,“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想到许多封控的家庭因为我们的坚守能在特殊时期好好吃顿饭,就觉得挺光荣、挺有成就感的。”他笑着说,自己的母亲一直关注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她很担心我,怕我太忙、太累,怕我吃不上饭……我都跟家里说,我挺好的,别担心。”
2 来自五湖四海
他们坚守在“老城厢”
去年“叮咚买菜”小南门站成立的时候,徐建就来了。“我对这个站点太有感情了。”本轮疫情中,黄浦区的阳性感染率一度居高不下,而小南门站点覆盖配送的,正是疫情最为严重的黄浦老城厢——梦花街、西仓桥街、静修路、文庙路……基础和配套设施差、人员密集,老年人多,阳性感染者比例一度相当高。周边几个站点相继关闭后,几倍于最大承载量的订单,一股脑儿向小南门前置仓压来。而这个小站的分拣人手本就不足——仓内仓外,分拣、仓管、水产、配送加起来一共几十个员工。按照原有的订单分拣配送流程,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徐建开动脑筋,把复杂的配送范围切成“小块”,每个区块由专人负责,集中配送,并且按照各个地点当天的封控、转运、核酸筛查通知时间及时进行机动调整。过去的3个月,这个开业不到一年的小站,仅关闭过5天。
这个安徽小伙子来上海多年。敏锐的感觉,让徐建在疫情封控之前给自己员工囤了不少储备物资——面粉,大米、馒头等等。“原来我做餐饮的,上海台风来之前都要囤点吃喝,有经验了。疫情期间,公司联系街道给我们提供了住宿,还准备了许多速食。不过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口味都不太一样,有的爱吃面条,有的爱吃馒头,我就想着,不能让大家天天吃速食。”
在疫情最严峻的三个月里,街面上商店不开门,什么都买不到。徐建对自己很“凑合”,一条裤子,他坚持穿了俩月;可他对员工的吃饭问题非常“讲究”,他在员工里临时招募“大厨”,封控期间,小南门站的员工总能吃上点现做的食物,“吃很重要。大家一起烧饭、一起吃。就算非常累,可凝聚力高呀!”
徐建在浦东安了家,父母也从老家接了过来。本轮疫情,他和妻子各自在岗位上闭环工作,家里5岁的女儿就由父母带,但父母家小区的疫情也一度非常严重,隔着黄浦江,闭环在站里,徐建说自己那段时间也很焦虑:“我特别牵挂他们,尤其想我女儿,觉得太累了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特别想抱抱她。”和家人视频连线时,女儿一直对徐建说:“爸爸你要加油!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徐建说从没担心过自己,再难也会扛过去。但是有段时间,几个家住附近的员工,父母、孩子相继成为密接,或转运或封控。"唯一负责水产的员工,母亲密接,他担心没人照顾母亲,跟我说不干了,要回家。如果是我,我大概也会这样选。但当时的疫情形势,防疫的规定,都很严格。我给他一点点分析,最后他选择坚守岗位,而他母亲也被妥善照顾,按时解除了封控隔离。"
3 被大家这么感谢真的“没想到”
6月1日全市解封,徐建匆匆回了一次家,但又很快回到了小南门站。“疫情还有零星反复,我怕站点运营受影响,我在这边大家心里踏实。”而在吴泾站,李志鹏的工作也逐渐回归正轨:“站点的交流群里,居民们一直在给我鼓励和支持,现在单站单日有2000多个订单。”
在李志鹏和徐建看来,疫情期间的付出,迅速拉近了站点与周围居民的感情。“封控的时候,他们每天都在群里发语音鼓励我们,现在能出小区了,还有人特意跑来站点看望我们。”
说起这些,两人都腼腆地“嘿嘿”直笑,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感动:“原来觉得自己只是在大上海的一个普通‘打工人’,现在被认同、被接纳,被大家这么感谢,真的是没想到。我们今后也会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不辜负这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