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显“冷清”的毕业季校园
储同学觉得封闭期间“最好吃的一餐饭”
图为孙时进教授
校园中的春天与“大白”
志愿者为同学打理“烦恼丝”
图为梁永安教授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上海70余万名高校学生在封闭管理的校园中度过了这个春天。期间,他们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疫情与封闭管理带来的各种棘手问题,还需要直面随之而来的种种情绪波动。令人欣慰的是,许多年轻人没有选择“躺平”“摆烂”,他们的坚忍彰显出青年人在面对困难时的韧性。
走出“寂静的春天”,如何回望与思考这段经历,从中又能收获哪些经验和启示?关心青年学生的专家学者们提出了建议与勉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或许这段经历亦蕴含着青年学子成长的契机。
实习生 陶胡昀
A
“封闭”之难与迎难而上
疫情期间,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在校园内划分区域、限制人员流动的管理措施,有的学校称为“气泡管理”,有的则称为“片区管理”。校园封闭管理给大多数高校学生的生活带来了猝不及防的改变,首当其冲的便是活动范围受到限制。起初,学生尚能在校园内自由活动,快递和外卖也还未停止。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封校”变为了“封楼”。管控最严格的时期,学生“足不出寝”,餐食送至寝室门口。
“包菜”,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几位受访学生不约而同提起的另一关键词。“我们学校的盒饭里每顿都有包菜,午饭有,晚饭也有,天天都有,有同学说我们学校是‘上海包菜大学’。”今年大三的储同学这样回忆。无独有偶,另一所大学的张同学介绍说,包菜和狮子头是该校封闭管理期间不断重复的菜品。并且,由于物资紧张和人手不足,盒饭的口味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肠胃不好的同学只能在微信群内以物易物,交换其他同学早餐中的鸡蛋和清淡面点。
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张同学而言,疫情带来的不便使得就业问题更加棘手。张同学读的是文史类专业,中学教师常常成为该专业多数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但上海各区的教师编制考试因疫情纷纷推迟,而学校的最后退宿期限又渐渐临近,使张同学和其他几位有相同情况的毕业生倍感压力。幸而,学校考虑到本届毕业生的特殊情况,及时出台了延长退宿期限的政策;而张同学也在近日得知考试时间恰好就在延长的退宿期限内。问题迎刃而解,张同学得以放松心态、全力备考。
尽管这个毕业季颇多波折,但诸多应届毕业生并未因疫情停下脚步,他们迎难而上,积极尝试各种线上面试机会,也因为自己的坚持不懈而取得了不错的结果。
B
孙时进: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孙时进教授,在6月中旬重回阔别了近三个月的校内办公室。在毕业季,他也用各种可能的方式与今年的毕业生们见面并合影留念,其中包括他指导的一位博士和三位硕士。
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孙时进在家中通过线上形式继续本学期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期间也会时时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情绪状态。他认为自己学生的情绪和状态总体比较稳定,课堂表现一如往常。偶有一位平时各方面表现都十分优秀的学生向他提起,自己曾“小小爆发”,某日突然大哭了一场。但她在这期间不但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还承担了很多助人的工作,后来也成为今年的上海市高校优秀毕业生。刚听闻此事,孙时进觉得有点意外,但仔细一想,作为一名年轻学生,能以合适的方式接纳和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恰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据孙教授介绍,本学期他的课程设置本来极具体验性和互动性,包含自画像解读、沙盘等种种形式。转为线上授课之后,确实带来了局限性,但“人生就要面临各种不如意和挑战,疫情中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功课和历练。”面对客观情况带来的限制,孙时进和学生分享说:“接受不能改变的,是你的胸怀;改变可以改变的,是你的勇气;能够区分这两者,是你的智慧。”
并且,他认为线上交流也不乏正面的效果。大部分情况下,孙时进不要求学生打开摄像头,以对话和聊天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加之“小课堂”的优势,彼此的互动与了解非常充分。他和学生都很快适应了这种放松、自由的氛围,网课的“匿名性”甚至释放出学生在线下课程中所没有表现出的另一面。
对于封闭期间高校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孙时进认为价值观的指导比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更重要,心理建设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大众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心理技术只是一种路径,如果没有‘道’、没有价值指引,那只是‘瞎子的技术’。”人文氛围的塑造和人文素养的培育十分重要,并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二个机构可以做到。他认为,对于复旦的学生而言,或许正是“自由而无用”的精神给了他们更大的韧性。孙时进认同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观察、等待、坚守、做事”的理念:“复杂形势之下,第一,冷静观察;第二,耐心等待;第三,坚守做人的底线;第四,在可能的空间内做更多的事。”
此外,尽管大学生在疫情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高校和社会不要像保护孩子那样把他们抱在怀里”。政策制定者固然应该保证底线,但原则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正如孩子在摔倒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把他扶起来,而是与他共情和分享信任。”孙时进语重心长地指出,“就像治疗一样,偶尔去治愈,常常是帮助,永远是伴陪。”
C
梁永安:寻找精神支点,在焦虑中拓展自我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是一位多年来始终密切关注青年问题的人文学者,近年来在各个平台发布的创作内容引发了许多青年的共鸣。目前,他在年轻人云集的视频平台“B站”已经拥有超过93万粉丝。
校园封闭管理带来了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他认为这种情况不是长久的,带来的短期化焦虑也相对易于处理。回看这段时光,不失为一次可贵的生存体验。“我估计经过这么一段特殊时期的磨炼,精神上的成长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过以往好几年。”
封闭管理期间,梁永安的居家生活也处在别样的忙碌之中:一方面,网络平台的分享、文学与电影等专题策划并未中断;另一方面,难得的安静时光可以细看一些“大部头”,期间回看一些喜欢的书籍,令他分外亲切、别有感触。“封闭的时候需要寻找自己的精神支点。”他对学生给出这样的建议,“原来一直跟着学校的节奏走,一旦封闭,要在不适应中尽快找到平衡,这就要找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了,比如看看书,健健身,与同寝室的同学分享体会。”
对于年轻人而言,未来还会出现各种不确定因素,梁永安认为,疫情中的这段经历,可视作一个很好的“预演”,对于个人的内心、观念、意志品质都是一次自我检视。“真正扎实的生命,用古代文学理论的话来说就是‘随物赋形’,随着实际变化有新的内生长,这就是生命力。”
对于学生在封闭管理期间遇到的挫折,梁永安不太赞成给学生提出一个“完美方案”。“人往往是通过焦虑来拓展自我的。年轻嘛,力量主要在内心,只不过没有调动出来。一般这种情况下,都让他们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够走过这一段,走过之后就是成长。”回望自己的人生,梁永安作为“知青”在云南高黎贡山生活的两年中也经历过很多艰难时刻,但他很感激那段时光。“翻山翻多了,你就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上山时,越到山顶的路越陡峭,但熬过后站在分水岭,视觉陡然开阔,浑身充满力量感。这种经历多了,对于生活中一些迎面而来的陡坡就没有什么畏惧了。”
艰难的时光亦是珍贵的体验与成长的契机,因而梁永安认为不用对学生进行特别开导。学生终有一日要接触真实的社会,因此“哪怕疫情期间也不要有特别的呵护”。学生要与整个社会同甘共苦、共同承担。“有这样一种博大的胸怀,每个人有自己的坚持,我认为这才是大学生应该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