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演奏之外》 作者:张昊辰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张昊辰,5岁举办首场钢琴独奏会;首位获得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冠军的亚洲人;2017年获久负盛名的艾弗里·费舍尔音乐职业大奖……这位“90后”钢琴家的身上有着太多光环和桂冠。
而演奏之外,这位年轻人以其低调、淡泊的风格赢得业内外人士与乐迷的交口称赞;他在演奏、阅读、思考间形成的洞见,得到陈丹青、焦元溥等的激赏。近日,他的随笔集《演奏之外》出版,以一位演奏者的视角诉说对古典音乐的领悟。
文字:笔耕墨耘中再思音乐
张昊辰从幼时练琴开始就常有奇思妙想,但此前他不曾想过要把这些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甚至,音乐家对于用文字谈论音乐会有一种抵触:写作中,张昊辰时常想起一位朋友对在哈佛进行演讲的指挥家伯恩斯坦的锐评:“真正的音乐家,需要用语言表达吗?”
写作此书的契机,源于2020年初为一档音频栏目撰写稿件,讲述张昊辰对古典音乐的一些想法和感悟。栏目因故未能播出,但因缘际会,这些稿件汇集成了他的第一本书。
在此书之前,他曾经亲自为自己的独奏会写导赏,希望可以让观众了解自己设计曲目的视角和立场,这在国内音乐会中十分少见。
在写作中,张昊辰愈发清晰地感受到“语言的限制”。“虽然大家都说音乐是‘全人类的语言’,但其实音乐与语言离得挺远。音乐太抽象了,所以用语言谈论的时候会感受到这种距离。”一方面,他发现,或许形容乐曲的词汇还是太过有限——平静、哀伤、欢快……这些相对固定、浅显的词语似乎不足以描述演奏者视角中更复杂、细微的体验。另一方面,张昊辰谦称自己十四五岁便出国留学,所以“不是一个母语能力很好的人”,加之古典音乐的专业文献、学术思维大多是西方式的,所以用中文进行转译,在语言和思维上都会有一些生涩感。
虽然如此,第一次用一个与音乐完全无关的媒介来面对音乐,给张昊辰带来一种“陌生的新鲜感”。语言与音乐碰撞时产生的不可言喻的奇妙感受,令他回到钢琴前时更新了对音乐的热情:“某种程度上,它让我好像第二次认识了音乐。”
演奏:黑白琴键间求索自我
张昊辰学琴的契机和很多琴童相似,源于家长的愿景。母亲在一份刊物上看到弹琴有助于提升儿童智力,于是3岁的张昊辰便坐上了琴凳。
张昊辰坦言,大部分琴童小时候都有一定被动性。音乐中有很多美好与趣味,但创作音乐、练习音乐、演奏音乐都蕴含着很强的纪律性。“有没有孩子对纪律这件事感兴趣?不可能,那是与人的天性相违背的。”而持之以恒的关键,在于平衡来自外界压力与自身兴趣。
“在还没有懂人事的时候,你就已经坐上琴凳开始练琴,然后它就变成了你的一部分。所以对很小学琴的孩子而言,自我觉醒可能反而较晚。”张昊辰的“自觉”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赴美求学成为了一个节点。国内的钢琴教育为张昊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国内的教学体系与学院机制自有其审美与要求。进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后,这些审美与要求被打破,身边的同学、音乐家又都是形形色色与自己不同的人。此时,张昊辰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我是谁?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钢琴家?”这两个问题,张昊辰表示至今依旧不能说自己找到了答案。
萌发自觉意识之初是快乐的,年轻没有压力,他自信自己一定会找到问题的答案。但到了20岁前后,他感受到一些波动和转向:“这是我想成为的我吗?有没有一个更好的我?”“就像小孩大多不会注意自己的外表,但从青少年变为成人的时候,会审视镜中的自己:‘这是我最好的形象吗?’”张昊辰如此类比。
旅途:于万里路上体悟人生
19岁折桂范·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后,张昊辰的演出邀约不断,其巡演足迹遍布美洲、亚洲、欧洲。接受本次采访之时,他刚刚结束珠海、深圳、昆明、武汉、天津五城的演出以及新书宣传活动,风尘仆仆地赶回阔别已久的上海家中。
“音乐带给我的经验之一,就是人生永远在旅途中。”各国巡演的经历不断打开他的眼界。2006年前后,张昊辰第一次从美国返回中国时,下了飞机敏锐地闻到一种“中国的味道”,那是路边早餐摊蒸腾出的香气,这令他激动万分。再度返美之时,他会因想家而哭泣。后来前往欧洲演出,不适应环境的他又会想念美国。而现在的他抵达各国机场时心底已不再起波澜,这并非是丧失了敏锐。“或许这也是一种成长?随着视野扩大,不会觉得‘这就是我的世界,外面的一切都让我感觉不安全’。”现在前往一个陌生的城市时,张昊辰会开始享受各种不确定感:场地如何?观众如何?一台怎样的钢琴在等待着他?
张昊辰喜欢去一些小镇进行演出。第一次去意大利的小镇,使他觉得仿佛漫步于电影《美丽人生》的场景之中;某次在日本的小镇等待火车时,有两位乐迷一路追随而来,请求签名,令他十分感动。
他说,演奏家普遍存在着一种矛盾状态:站上舞台时会怀念家中自主、自由的状态;但在家中呆久了又会想念舞台。以他所见,常年奔波在旅途中的同行,几乎没有人不抱怨路途辛苦,不想念家乡的;但也没有一个长时间不出现在舞台的演奏家,不想回到舞台的。(实习生 陶胡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