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5日 星期六
审视民国新女性的多面人生 丧偶女性辅助生育获法院支持 傅聪:60岁以后才真正懂音乐 跨越烽火的“七十年爱恋”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2-07-13

跨越烽火的“七十年爱恋”

改革先驱、经济学大师薛暮桥的婚姻与家庭 曹儒屹

1974年,薛暮桥、罗琼夫妇与三个女儿及外孙女合影

薛暮桥夫妇结婚照

薛暮桥在西柏坡

薛暮桥是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与一般经济学家不同的是,他躬身入局,用一生实践着“经世济民”的理念。他既长期参与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有着自己独创的经济学思想,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他提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主张,发挥了难以替代的历史性推动作用。曾任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任首席代表的林重庚曾说:“没有他(薛暮桥)的贡献,中国改革的历史将大不相同。”最近出版的由其女儿薛小和与范世涛合著的《薛暮桥年谱:1904—1952》一书显示,薛暮桥的“革命者、经济学家和经济工作领导人三个身份最为基本和重要”。

从火车站站长,到新四军教官,再到中央经济工作领导人,在长达101年的生命长河里,薛暮桥经历了多个重要历史节点,也经历了数次生死的考验。陆续出版的《薛暮桥年谱》三部曲,将带领读者重温他传奇的人生。通过薛小和,我们走近薛暮桥,了解他的婚姻与家庭故事。记者 曹儒屹

“跨越70年的爱恋”

薛暮桥出生于无锡礼社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夫人罗琼是江阴周庄人。1934年,薛暮桥受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委托,整理黄渡乡村小学教员罗琼收集的农村调查材料。他们从此有了书信交往,互生情愫。

1934年8月,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把上海“法租界蒲柏路赓馀里十七号”的一间统厢房作为正式办公场地,厢房分隔成两间,大间为办公室,小间则为薛暮桥居所。第二年的2月,罗琼应薛暮桥之邀来到上海一起工作。时间久了,周围的同事都看出了他俩的关系。一次开会时,与会的朋友开玩笑地问他:“暮桥,你怎么还不结婚?”薛暮桥性格内向,微笑着没说话。朋友们趁机提议:“他们不办,我们来替他们办!”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在1935年5月5日,朋友们每人送贺礼5元,在酒楼吃了一餐饭,薛暮桥与罗琼就这样成了婚。这天也是马克思诞辰日,薛暮桥与罗琼特意把吉日选在这一天,以表达他们共同的信仰,夫妻二人开始为了共同的事业携手奋斗。

同年,社会上有一场关于“妇女回家”与“贤妻良母”的讨论,罗琼加入了论战,并先后发表了《从“贤妻良母”到“贤夫良父”》《怎样走出家庭?走不出又怎样?》等文章,展露了她的妇女解放思想和写作才能。这年12月,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成立,罗琼参与发起并担任理事和宣传部长。她怀着7个月的身孕,同其他妇救会领导人一起走在抗日救亡大游行的最前头。

1938年,薛暮桥、罗琼投笔从戎,正式参加了新四军队伍。1940年4月,罗琼赴延安准备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他们深知在那个战争年代,这次离别不会是短暂的。而他俩只有一张结婚照片。于是在临行前,他们把照片剪开,各自拿着对方的照片留作纪念,这一别就是6年。1941年,“皖南事变”震惊中外,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妈妈在一年多时间里都不知道爸爸是不是还活着。”薛小和回忆道,“直到1943年初,妈妈从回到延安的刘少奇那里得知薛暮桥在皖南事变中幸免于难。然后妈妈借用刘少奇的电台给爸爸打了一个简短的报平安电报。”

1945年,罗琼在参加完中共七大后,赴山东根据地与丈夫团聚,那张分成两半的结婚照再次合到了一起。

薛暮桥与罗琼都是长寿者,两人一直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到80多岁。“坚持工作也许是他们长寿的秘诀之一。”薛小和说道,“他们经历过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还有一个为之终生奋斗的目标,这让他们的思维一直相当活跃。”

在薛暮桥去世时,孩子们把住在同一所医院的94岁的妈妈接到告别室。罗琼被扶到高高的灵床边,最后看一眼安眠着的薛暮桥,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没有落下来,俯身亲吻薛暮桥,一遍又一遍,她的手抚摸着他的头……这是一场相伴70年的夫妻的告别。薛暮桥享年101岁,丈夫去世后的第二年,罗琼亦以95岁的高龄追随丈夫而去。

“家里就是一个大办公室”

薛暮桥夫妇养育了三个女儿,大女儿薛宛琴1936年2月在上海出生,虽然女儿的出生给夫妇俩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但他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无奈之下只能把女儿送回无锡老家由祖母照看。直到薛宛琴14岁时,她才在北京第一次见到父母。二女儿1946年10月在山东沂水县出生,取名薛小沂。薛暮桥当时负责战争后勤供应,孩子出生时他不在身边;孩子出生后,因发大水,也未能及时探望。恶劣的医疗条件致使她们母女都生了一场大病,“当时好不容易弄来一针盘尼西林,才让我二姐挺过来。”薛小和说。比起两个姐姐,薛小和的出生顺利得多:“我是1951年12月在北京生的,因为生在和平年代,又是在协和医院出生的,父母就给我起名‘小和’”。

说起自己的童年生活,薛小和觉得“我们家就是一个大办公室”。对于她来说,父母“没有假日,没有不工作的夜晚”,虽然少了父母的陪伴,但也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适,“我周围的同龄人都是这样过的。”她笑着说。如今,薛小和作为母亲,回忆起童年,她没有多少遗憾,更多的是理解:“看到父母在家工作,我们姐妹都会一声不响地到外面去玩儿,我们知道父母都在做很重要的工作。每个周末,父母有空也会带我们去公园划划船。”

薛小和印象中的父亲很内向,“不怎么和我们说话”,可事实上,薛暮桥时常含蓄地表达对女儿们的关心。大女儿在上大学选专业时,薛暮桥说:“现在国家需要钢铁行业的人才,但是女孩子学炼钢也不合适,就学机械制造吧!”二女儿高中毕业后想去当兵,薛暮桥和女儿谈话,希望她能上大学,折中的办法就是上军事院校。当二女儿考取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他检查女儿的行装,说哈尔滨那么冷,这么点衣服太少了,便带她去买衣服。薛小和的小学离家较远,父亲有空时会送她到车站,路上聊一聊学校发生的事情,关心她的学习情况。薛暮桥虽一生忙碌,但会于细微处给女儿们树立榜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薛暮桥在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助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这样评价薛老:“经济思想史家海尔布鲁纳把那些彪炳史册的经济学大师斯密、李嘉图、穆勒、马克思、凯恩斯、熊彼特等称作‘入世的哲人’,以彰显他们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薛老正是这样一位‘入世的哲人’,他为推进中国的市场化改革立下了不朽功勋。”这样一位哲人,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他的家人也在他的影响下于各自的行业中默默耕耘。《薛暮桥年谱》以日为基本记事单元,记录了薛暮桥丰富多彩的工作、著述和生活,如今我们重温大师一生,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感悟革命者身份的含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多有裨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