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声音 张帅自嘲“33岁老阿姨” 广告 莫言“打假”劝作者认领文章 “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第08版:名人生活 2022-07-20
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首个在英国大学当校长的中国人……刚过世的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福家——

“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

7月17日晚,“复旦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讣告,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当天上午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杨福家深耕物理学前沿科研,在原子核能谱学、核衰变分析、离子束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开创了国内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为我国应用物理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历任中外3所高校校长,为高等教育和教育国际交流作出突出的贡献。

杨福家,祖籍浙江宁波镇海,1936年出生于上海。1954年,他从上海市格致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从此与复旦大学、物理学科结下不解之缘。

初入校门,杨福家从老复旦“名师上基础课”的传统中受益。大四那年,在一级教授卢鹤绂开设的原子核理论课上,他领悟到了“物理之美”,从此钟情于原子核物理学领域。1963年,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身在世界一流实验室,却时刻心怀祖国的科研工作——杨福家憧憬着自己的“炼钢炉子”,即在中国建立具有国际水准的实验室,让中国在世界的现代科学殿堂里占据一席之地。

1978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系主任,并升为副教授,在中国建起了第一流的“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同时培养了国内第一批实验核物理博士生。“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杨福家最欣赏复旦校训中的“学”和“问”。他说过:“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年轻人要进步,必须要提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老师也要鼓励学生提问。”作为老师,他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要找到自己的火种在哪里,点燃了就腾飞了。”他对学生说,找准优势与特长比片面注重分数更重要,要“认清自己善于做什么、不善于做什么”。

1993年2月,杨福家出任新中国第五任复旦大学校长。上任后他的第一个举措就是为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从1993年起,复旦大学就在校内设擂台,让青年教师竞争高级职称,让年轻人可以脱颖而出。很快,复旦涌现出20岁出头的教授、30多岁的二级学院院长和40多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当时,复旦大学教师、干部的平均年龄是全国高校最年轻的,校园活力盎然。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的回忆中,杨福家提出的“给年轻人机会,给复旦人关怀”的理念,给了当时和他一样的年轻教师崭露头角的机会。

在工作中,教学、科研、服务并重是杨福家倡导的作风,也是他本人践行的理念。他要求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启动“名教授上基础课”计划,“首先是教学生怎样做人”。杨福家本人的课堂也深受学生欢迎,即使卸任校长,已经60多岁的杨福家仍接受邀请每周开课,为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课程。他编写的《原子物理学》在1985年正式出版,至今已修订5版,仍是国内相关专业教科书的“标配”。

杨福家担任校长期间,复旦大学围绕本科教学布下了若干“先手棋”。1998年,复旦大学参与了李政道先生设立的“政学者”计划,开始了本科生的科研学术计划,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这在那个年代堪称石破天惊。”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在“政学者”计划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又发展出“望道”“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体系。2007年,我国设立了面向所有大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复旦的这一步,早走了近十年。

2001年,杨福家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第一位出任英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中国人。

2004年,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年近七旬的杨福家成为首任校长。“学生的头脑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待点燃的火种。”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任职期间,杨福家亲自阅览并回复学生来信。学校接待厅里曾有一句标语“一流的学术造就一流的人才”,在杨福家建议下改成了“一流的学术成就一流的人才”。由“造就”变“成就”,体现了从批量培养毕业生的模式转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舞台的育人观,这与“点燃火种”的理念一脉贯通。他倡导博雅教育理念,曾在多种场合积极建言、著文,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综合复旦大学官微、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等报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