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广告 广告 长阳路138弄,百年弄堂的优雅告别
第02版:特别关注 2022-08-24
剪裁故事与时光 封存记忆与温情

长阳路138弄,百年弄堂的优雅告别

陶胡昀

卢臻在长阳路138弄的留影

摄影师吴一开

恋恋观展者

展览现场,近处的几台旧电视播放着吴一开在7月23日之后拍摄的动态影像

摄影展览海报

长阳路138弄小区的大门 摄于2021年7月21日

“咖啡馆叔叔”与老屋的合影

“小广东”与他的服装店

卢臻和外婆常去的理发店

长阳路138弄周边因电影《人潮汹涌》而出名的永好理发店,附近居民骑车经过。 摄于2021年6月4日

从2021年4月收到拆迁通知,到同年7月23日最后一批居民搬离长阳路138弄小区,摄影项目《长阳路138弄:家庭,迁移和时间的影像切片》跟随着一个社区走过了它动迁前的最后时光。

两位“90后”艺术家:吴一开和卢臻,走进了许多本不相熟的邻居家中,为他们拍照留念,倾听他们与长阳路138弄的故事。8月中旬的一天,以这一社区的最后时光为主题的摄影展在徐汇区斜土路的画廊开幕了。前来观展的周边居民,从照片中品味到了熟悉与怀念。这场有仪式感的告别,保留下了许多弄堂生活的记忆。

◆见习记者 陶胡昀

纪念社区生活,记录情感纽带

长阳路138弄是一条历史颇为悠久的里弄。据弄堂口悬挂的铭牌介绍,此处原为白俄商团营房,1939年进行了改建,二战期间成为虹口隔离区域内规模最大的犹太难民收容场所。里弄的斜对面是闻名沪上的提篮桥监狱,旁边则是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长阳路138弄是卢臻的外婆家。外婆今年已经93岁高龄,于1956年搬入这里,是当时单位分配的住所。卢臻的母亲和舅舅在这里长大,而她小学时也曾在这里居住过3年。收到正式拆迁通知时,卢臻正好在留学的间隙回到国内,她很想记录下这个充满她与家人回忆的社区动迁前的最后时光。

于是她想到了身为专业摄影师的吴一开。卢臻目前在美国加州艺术学院攻读平面设计硕士,而吴一开则是同校导演系毕业的学长。吴一开毕业后在学校图书馆担任技术管理员,主要负责与胶片修复、数字化相关的工作,卢臻在冲洗胶卷时与他相识。

吴一开在广西柳州长大,但他同样拥有在上海里弄生活的经历和记忆。他的爷爷是上海人,在吴一开年幼的时候,很多亲属居住于建国西路上的一栋石库门老房子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寒暑假,爷爷会带着小吴一开来此暂住。虽然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但吴一开至今仍对那栋老房子狭窄而陡峭的木质楼梯印象深刻。这处位于建国西路的住宅很早就动迁了,此后吴一开爷爷的弟弟妹妹们便在城中四散开来,过上了“原子化”的生活。“我不能简单地评价这样是好还是不好,但那个弄堂确实会有一种情感纽带的作用,不住在一起之后,人与人之间熟悉的关系会变得疏远很多。”吴一开这样回想道。

爷爷家动迁的时候,吴一开尚且年幼,没有留下什么照片。上了大学以后,他想回去寻找曾经居住过的里弄的痕迹,但儿时的记忆太过零碎,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他已不能再从那片区域找到可供怀想的地方。因为有过这样的体验,当卢臻邀请他一起为长阳路138弄留下影像记录时,他欣然应允:“那这次我们就尽量多拍一点,因为同样的事情肯定会重演:你会慢慢忘记很多事,也不会再记得当年和亲戚、邻居一起生活时的点滴。”

他们以卢臻的家庭为起点,逐步拉远焦距:从熟人到陌生人,从个人到群体,从一栋楼到一个街道。比较熟悉街区情况的卢臻会与叔叔阿姨们沟通,做一些简短的采访。吴一开则在与叔叔阿姨们短暂的交集里,尝试为居民们留下最适合他们与这个地方的合影。于是,吴一开和卢臻在交流与拍摄中逐渐看到了一些属于社区的共同情感和牵绊。

穿越新旧时空,对照今昔生活

虽然作为项目发起人的卢臻和吴一开对长阳路138弄充满留恋,被摄者的反应却各不相同。面对“不请自来”的摄影师,有些居民觉得家里太乱、搬家会被影响、或者并不理解138弄有什么特别值得纪念之处。而卢臻不在这里长住,很多邻里对她并不熟悉,携带着摄影设备的一行人出现在这样一个熟人社区之中,也令很多居民本能地产生警惕和防备。因此,他们一开始尝试登门拜访并邀请居民拍照时,多次遭到了拒绝。

后来,他们通过卢臻的母亲找到了一些生于斯长于斯、在此处居住了四五十年的叔叔阿姨。居住在这一社区的中年人大多就读于同一所小学或初中,彼此之间结下了长久的情谊。这些叔叔阿姨是138弄居民熟悉的面孔,经过他们的热心引见,卢臻和吴一开得以进入居民家中进行拍摄。

其中,有一位“咖啡馆叔叔”,带着他们敲开了许多居民家的门。这位叔叔与多位社区居民一起,在138弄附近开了一家咖啡馆兼酒吧,因此得名。这座咖啡馆开设的初衷,是居民们希望有一处可以聚在一起喝咖啡、谈天说地的地方,随着这一片区的动迁,这家咖啡馆也只能与喜爱它的居民暂时告别。

拍摄活动迈入正轨之后,卢臻与吴一开每周末都会来到长阳路138弄为居民拍照,与这里的叔叔阿姨们相熟之后,他们来得更为频繁。吴一开选择使用更有质感的胶片作为载体,来展现居民们的表情、他们生活空间中的丰富细节、乃至保存了一辈子的物件。此外他也使用拍立得,便于立刻把成品照片分享给被拍摄的居民。

因为长阳路138弄周围的一些街道也有这些居民生活的痕迹,所以他们也在小区周边进行拍摄。在这一过程中,卢臻的许多儿时记忆慢慢浮现,今昔对比之中,折射出了这个街区的变化与不变。

138弄附近的霍山公园始建于民国年间,百余年来几经改建和更名。在卢臻小时候,附近的居民都称其为“小人公园”,因为那里是孩子们玩乐的“天堂”。当时,那里可以画沙画,可以买到糖人,还有可以乘坐的小火车。霍山公园靠近提篮桥地区的闹市口,是比较繁华的地段。年幼的小卢臻还在那里不慎发生过一场小小的交通意外——在过马路时与车辆发生了轻微碰擦,霍山路上文具店的老板和老板娘认识这位经常光顾的“小顾客”,立刻与当时在霍山路上班的卢臻妈妈取得联系,万幸有惊无险,卢臻没有大碍。如今霍山公园依旧,却不再是孩子们的游乐场了。

但是,公园附近一位山东阿姨开的煎饼铺子口味却十几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改变。卢臻上小学时就常去那里买早点,拍摄时,他们再次品尝了这熟悉的童年味道。同样保持着“物美价廉”特色的,还有当地赫赫有名的“卞阿姨奶茶”。拍摄期间天气炎热,卢臻和吴一开中午一定会去卞阿姨那里喝上一杯绿豆沙。当年,卞阿姨推着保温箱开始卖奶茶,后来才拥有了自己的小铺子。动迁前营业的最后一天,卞阿姨的奶茶铺门口大排长龙,大家都想再喝一次这寄托着情怀与回忆的阿姨奶茶。

卢臻和吴一开为煎饼铺子的阿姨照了一张拍立得,阿姨非常高兴,说很多年都没有人为她拍过照了。她对两位年轻人说,2021年刚刚开业的北外滩来福士也邀请她在商场内重开煎饼铺子,但她考虑到租金问题,最终放弃在那里开店。北外滩来福士地下二层的老上海风情怀旧主题街区,在开业之初刷屏了无数人的朋友圈,卢臻和吴一开也去过几次,面对这条将老上海里弄风光复原得颇为到位的风情街,他们的心情有些复杂,以这种“博物馆展览”的方式保存这些老景观,或许意味着这些东西终将会消失。而他们进行这个摄影项目,也正是为了“纪念一种将来也许会不存在的生活方式”。(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居住百年弄堂,讲述平凡故事

卢臻和吴一开刚开始拍摄的时候,许多居民还没有搬走,小区大约有500户居民。当然,这个人口密度和卢臻小时候比起来还是低了很多。许多居民在受访时提到,年轻一代往往在结婚后就搬离了这里。过去,一户人家可能会住6~8个人,如今,每户大部分只有2~3人。

弄堂口有一家理发店,虽然小店没有光鲜亮丽的招牌,但卢臻和外婆都非常信任理发店师傅的手艺。外婆喜欢到这家理发店洗头,卢臻则常来这里修剪她的齐刘海。搬离此处的时候,外婆表现得颇为云淡风轻:“我已经在这里住了60多年,住得够久了,是时候该走了。”但两位年轻人都能看出外婆的“口是心非”,其实,老人对138弄的人、事、物还有着很多眷恋,因为搬到新家以后,有一次,外婆提出还是想回这家理发店洗头。

热心的“咖啡馆叔叔”在母亲过世后,很久没有回过长阳路138弄了,直到这次带两位年轻人去拍摄。因为很久不住了,“咖啡馆叔叔”的房子显得有些清冷。本来他只想拍一张老屋的照片,最后还是主动提出要与他曾经的家合张影。

和外婆同住一幢楼的居民大多认识卢臻,知道她是“阿蕙头的女儿”,也知道她的舅舅外号叫“小耳朵”。在拍摄过程中,机缘巧合,卢臻与一位幼时的小伙伴重逢,她们曾一起玩过弹珠。这位女生也早已不住在138弄了,这次是协助家中长辈搬家才重返此地。机会难得,卢臻赶紧与她在小区里合影留念。

弄堂里不乏一起长大、友谊长存的故事。138弄有3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阿姨,经常一起聚会、旅行。听说卢臻和吴一开正在为居民拍照,她们相约过来,请两位年轻人为她们拍合影。

居民们常常光顾的服装店,是一位广东籍老板开的,大家都叫他“小广东”,他本人也早已习惯这样的称呼。随着动迁的推进,他的店已经被水泥封上。“小广东”在水泥墙上留言,写下新店铺的地址,并加上了一句“请勿涂抹”。这样,“老主顾”就能按照留言找到他的新店。

“驻守”在138弄门口、为居民修了几十年雨伞和皮鞋的“小皮匠”,如今也不再年轻,但居民们依然习惯地称他为“小皮匠”。和“小广东”一样,他也在皮箱上留下了现在的地址。

在卢臻和吴一开拍摄的影像中,最“年轻”的当属拥有许多奥特曼玩具的“奥特曼男孩”和每张照片都笑得露出八颗牙齿的“完美微笑女孩”,他们都和自己的祖辈居住在138弄。卢臻舅舅的女儿也曾回到这里帮忙搬家、拍照留念,当时她已怀有身孕,与他们同行、协助拍摄的摄影师赵延彬见状感慨道:“或许不会再有孩子在138弄长大了。”

7月23日,最后一批居民搬离138弄。最靠近里弄大门的4号楼里住着“葡萄叔叔”和“葡萄阿姨”,他们家的门外爬满葡萄藤。时值葡萄成熟的季节,他们趁着最后一天采摘葡萄。正巧遇到来此拍摄的吴一开和卢臻,他们提出与相伴多年的葡萄藤合影留念。“葡萄阿姨”还从家中拿出一本台历,照片定格在了7月23日这一天。听说,他们已经把葡萄藤移栽到了新家。

7月23日之后,当熟悉的面孔都离开了138弄,吴一开重新架起相机,用视频的方式记录这个已经人去楼空的弄堂。如果说,为居民们拍摄的平面摄影,是从他们承载着记忆与情感的时光中截取的切片,那么,在动态的影像中,时间从扁平的切片中扩展开去,平静淡然地渐渐流逝。吴一开在展览现场播放着7月23日之后录下的由鸟鸣、飞机噪音等组成的“交响曲”,让观展者可以聆听这条弄堂在告别时的声音。

在卢臻设计的摄影展海报中,采用了吴一开在这一阶段拍摄的水泥墙和半封未封的门窗,寓意着这个展览也是观众们在拆迁后还能回望、了解138弄光阴故事的窗口。海报上还有“长阳路138弄”在暖光灯下的投影,卢臻觉得:“很多照片里,弄堂都传递出一种很温情的感觉,或许正是因为有这种窗户透出来的黄色灯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