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冰在大理弥渡县的村小开展支教活动
刘晓伟为长宁区楼宇青年举办艺术公益活动
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孙冰,是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创始人,曾荣获上海市杰出青年志愿者”“上海市优秀志愿者”“全国优秀正能量志愿者”等荣誉称号。他曾两次辞职,10余年来执著追寻自己心中的“公益”梦,同时也见证了时代发展中的国内公益组织从混沌初开的幼稚生长到几经沉浮后的平稳发展。公益,安放在他心中“柔软的地方”,也让他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妻子刘晓伟曾是一名古筝教师,如今也成为职业公益人,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公益品牌“艺+益”。夫妻二人还双双成为民盟盟员,一边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并肩耕耘,一边用心经营拥有两个女儿的“四口之家”,携手成就一场公益与爱情的“双向奔赴”。
◆记者 傅佩文
从铁杆志愿者到职业公益人
2006年,彼时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孙冰还是一个标准的白领,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敲击着键盘,生活按部就班,波澜不惊。
一次,在同事的介绍下,孙冰作为志愿者来到福利院,和老人们聊天。短短2个小时的时间里,老人们开怀的笑容让孙冰有了别样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自己小小的付出,却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光。”从大学心中就有的“公益梦”再次被点燃。此后,他成为了一名“铁杆志愿者”,去福利院陪老人说话,探访孤残儿童,陪他们玩耍、给他们喂饭……最忙碌的时候,他一个周末要参加5场公益活动。
随着公益活动的增加,孙冰愈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分量和个人的力不从心,于是他满怀热情地创建了一个名为“向阳花”的公益机构,常组织爱心人士一起到康健院探访,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公益。
“那个时候只是想着做好事,也没有想到过要去进行社会组织注册,没想过收入从哪里来、用什么去维护运营。就是在网上相关的平台发布活动内容,一些志愿者看到后自发集合,周末一起做活动。”
2007年的时候,孙冰事业的重心,已经完全转向了公益。经过慎重考虑,他选择了裸职。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很长一段时间内,他每日装得若无其事,早上按时“上班”,“下班”后按时回家。
然而没过多久,一腔热血的孙冰就感受到了现实的危机——没资金、没项目,不是正规机构开不出发票,纯公益活动没有收入,人们对“公益组织”这一新生事物毫无概念……在很长的时间里,团队只有他一个“光杆司令”。他拿出自己之前的工作积蓄补贴,将自己生活压缩到“清苦”的份上,“但这始终不是一条可持续之路,人终究先要养活自己,生活总要回归正常吧。”
2008年初,迷惘中的孙冰入职了上海慈善基金会下的一家专项基金组织,担任慈善基金的项目专员,负责基金项目的运维。尽管这次入职只有8个月,但却让他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的“专业”化运作,长久以来的迷惘被希望照亮——“公益组织要解决生存问题,必须得自己‘造血’,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再次辞职重新出发的他,愈发清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公益活动也要打造“爆款”项目
2008年底,伴随着中国公益组织的萌芽起步,孙冰在长宁区正式注册了上海向阳花青年公益社,成为长宁区第一家由个人注册的公益组织。
2009年1月19日,向阳花正式拿到了“身份证”。凭借之前一步步积累下的经验和人脉,公益社开始参与政府购买的公益服务,逐渐有了服务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的长期项目,慢慢在圈内站稳了脚跟。
在此期间,孙冰没有停止过对公益组织生存发展的“琢磨”:“公益组织要想生存并且更好地发展,也需要有商业思维,用现在的话说,要打造‘爆款’产品。”
2011年,孙冰将目光对准了当时上海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子女这一群体。“向阳花”随即推出“融汇·家上海”项目,聚焦“新上海人”,全方位关爱这一人群。他们为困难的“新二代”免费开设舞蹈班、民乐班,教孩子们学习礼仪;还通过各种关系,让孩子们得以登上大大小小的舞台做公益表演,台下的掌声和鼓励给这些孩子带来了自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生活……“一个‘新二代’稳定了,代表着整个家庭舒心了,代表着整个群体也稳定了。”
“融汇·家上海”项目延续了5年,在2014年更是登上上海市“蓝天下的至爱”晚会,被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评选为全市“党员人人做志愿”的推荐项目,并向全上海的基层党组织进行项目宣传,还接待了来自福建省、云南省昆明市、澳大利亚商会等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参访……成为“向阳花”的第一个“爆款”产品。
2012年的夏天,孙冰带着18名来自江西吉安的孤儿来到上海参加夏令营活动。7年时间内他带着孩子们参观了上海的各个景观,还贴心地安排了例如家庭日、伙伴日、社区日等特色活动,让这些缺少家庭关爱的孩子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
2014、2015两年里,孙冰带着在遵义和宜昌地区筛选出来的20多位先心病儿童到上海做免费治疗,在这次援助中,真正做到了社会化协作模式,春秋航空,锦江之星,久事集团,光明集团,儿童医学中心……用多方位的服务和关怀让孩子们摆脱了病痛,得以回归正常生活。
2016年,在一次支教中,孙冰看到留守儿童思念父母,却“没有一张他们的照片”可堪慰藉,这又一次击中了他内心深处“柔软的地方”。回到上海,他便发起“两地书”项目,与当地志愿者合作,用拍摄照片并装订成册互相寄送的形式,为上海外来打工者与留守儿童留下珍贵的瞬间,纾解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后来,这个项目被外来打工者亲切地称为“隔空团聚”。
近年来,“向阳花”先后承接团市委的“爱心暑托班”“小手牵大手”等项目,还深度参与上海民盟的“盟心树人——高招义务咨询”“上海民盟同舟公益大讲堂”等活动,并承接了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重走长征路成长夏令营”、运行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志愿者中心……在一个又一个项目中,“向阳花”紧跟时代,不断尝试公益数字化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服务当代年轻人。
做纯粹的公益不去想“回报”
10余年一路走来,孙冰见证了时代发展中的国内公益组织从混沌初开的幼稚生长到几经沉浮后的慢慢平稳,也见过各种各样的志愿者,但无论是来“敲卡的”,还是来“体验一下的”,孙冰都拿出最大的热情来欢迎。“做公益,只要行动起来就是好的。”
多年来“向阳花”所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他也从没想过对方是否会有“反哺”“回报”。孙冰说自己每年带志愿者去山区支教的时候,常常会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当中是你得到的多,还是对方得到的多?”大部分的志愿者在仔细思考后都会坦言,自己获得的更多。
“当然,我们希望公益精神能够被不断接力。但此刻,每个人人生观跟他的经历都不同,他后面的选择也会不一样,自己心态好一点,带着欢喜心去做,你自己从中获得的愉悦,就是最好的回报。”
“艺+益”与“向阳花”携手向前
这种跳脱而平和的心态,让他在家庭中也成为“温柔”担当。
时间再拉回2005年,刘晓伟与孙冰相识在“向阳花”组织的一次志愿活动中,从一名古筝老师,到长期志愿者,再到成为孙冰的妻子,刘晓伟后来回忆到,自己看中的是孙冰这个人,“他很有爱心,很实诚,给孩子喂饭的时候特别细心和耐心。”
在孙冰和“向阳花”最困难的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任何收入,刘晓伟给了他最大的支持,平时两个人约会吃饭,她常常会抢着买单,甚至将自己教古筝的收入用来帮助孙冰继续自己的事业。“公益是一件好事,好事就应该支持,我始终相信他的付出会有回报。”
2009年,对孙冰和刘晓伟来说,是忙碌而喜悦的一年。伴随“向阳花”的正式注册,两人也在那一年领证结婚,也是这一年,夫妻俩在朋友的介绍下,双双加入民盟,又成为了“盟友”。
他们的婚礼也办出了“公益”风——没有请传统的婚庆公司,摄影、摄像、婚车提供……所有事项由志愿者小伙伴们身兼数职“包揽”了,连婚礼用花也是夫妻俩自己采买,由小伙伴帮忙一起布置的。
“结婚这些年来,我的生日、结婚纪念日他一次也没忘。有一天我在上班,他突然打电话来让我下楼,送了条项链,我一开始还有点愣,后来才知道原来那天是‘5·20’。”刘晓伟的声音中透着温柔和满足。
如今两人已有12岁和6岁两个女儿,刘晓伟负责女儿们的学业,有时也会带着孩子做公益;孙冰则负责照顾女儿们的生活,他笑着说自己是“陪着玩”的那个角色。“我对她们的期许,就像她们的名字,‘安安’‘宁宁’就很好。未来是否接棒公益,交给孩子们长大后自己决定。”
除了是个顾家的丈夫,孙冰还支持妻子发展自己的事业,去年刘晓伟在普陀区注册了公益品牌“艺+益”,从古筝老师正式跨界成为用艺术点亮生活的公益人。
“艺+益”与“向阳花”,将在未来的日子里,携手诠释他们的初心——“用心去温暖身边的世界,世界便终将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