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徐丽华:“钉”在社区十七载 续写“申城第一居委”佳话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3-05-10

徐丽华:“钉”在社区十七载 续写“申城第一居委”佳话

丁雨

徐丽华获评2023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徐丽华组织召开旧改项目征收工作动员会

徐丽华为宝兴党员准备的两封信

宝兴里是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老石库门里弄,当年宝兴里居民福利委员会是上海第一个、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批在党组织领导下通过居民自治组建的居民福利委员会。宝兴居委也因此被称为“申城第一居委”。70多年过去,在居住条件日益窘迫的老式里弄迎来旧改契机时,如今的黄浦区外滩街道宝兴居民区依然“宝刀不老”,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黄浦旧改“加速度”的“起点”和“助推器”,仅用172天就实现1136持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

作为一位从事了17年基层工作的居民区书记,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获得2023年“全国三八红旗手”、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但在她看来,这十几年工作中最为珍贵的,是不忘初心的基层工作情怀,和与社区居民结下的深厚情谊。

◆记者 丁雨

基层工作,注重方法也考验智慧

2006年,在党员父亲的影响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考社区工作者时,徐丽华自己也想不到,就此“钉”在社区一干就是17年。

2009年,她来到宝兴居民区工作。“我是在宝兴入的党,对宝兴有着深厚的感情,这里是我成长最快的地方。”刚来这里工作时,徐丽华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问题,常常不知道如何与居民有效沟通,很着急。看她为难,老书记就带着徐丽华天天往居民家里跑,往居民堆里扎,所有时间都用来和居民“嘎讪胡”,“只有清楚地了解你所服务的每个居民,才能更好地为居民服务。”老书记的这句话,徐丽华时刻记在心上。在老书记的教导下,很快,她不仅熟悉每户居民,还主动耐心细致地为他们解决问题,“职场小白”逐渐“蜕变”成为居民眼里的“贴心人”。

成为宝兴居民区书记不久,徐丽华就碰见了一件难事——居委的办公场所里新空出了一块地方,可以做些改造。徐丽华心想:这是件好事情啊!于是便和同事们自顾自地畅想起来,有的居委干部觉得居民家里面积太小,洗浴很不方便,“他们肯定是希望有个可以洗澡的地方”;有的居委干部想到“居民们可能需要一间阅读自习室”……徐丽华觉得大家的想法都不错,就召开了居民交流会,自信地把这些构思好的方案说出来,想听居民“夸夸自己”。万万没想到,居民居然都不同意,反而一致希望能有个“社区会客厅”:“亲戚朋友们都知道我们住在市中心,经常想到家里来做客,可是家里的地方太小,根本没法招待他们。”听到了居民的话,徐丽华大跌眼镜,这和之前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不是你觉得居民需要什么,而是要听居民真的想要什么。”这件事给徐丽华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在后来的工作中,她一直坚持与居民多沟通、多交流,全面了解居民的诉求。

2019年7月,宝兴里成为旧改加速度的“起点”。这一年,也正是宝兴居民区成立70周年。旧区改造的阳光照进宝兴里,是居民多年的期盼。然而,第一次开旧改征询会议时,围绕“是去是留”,居民的争论却很激烈。徐丽华和同事们前后开了51场居民座谈会和听证会,同时上门一对一沟通做工作,面对面地跟居民解释政策、收集建议。

即使准备工作做到位,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出乎意料的困难。“拿金陵东路附近的两套房子来换,否则免谈!”当着徐丽华的面,对补偿方案不满意的个别居民甚至扬言不达到目的不罢休。面对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对补偿方案“狮子大开口”的不合理诉求,徐丽华反而冷静下来,对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对棘手的问题找准要害,她发扬“钉钉子精神”,不厌其烦地上门沟通,从“站在门口”到“坐进客厅”,推心置腹地了解居民的难处,解决实际的合理需求。那段时间,因为话讲得太多,徐丽华的嗓子一度说不出话来,但她还是带病坚持在工作一线,为了能和“躲”她的居民说上话,居委干部常常早上7时就到岗,直到深夜还在谈话、沟通。这样的状态虽然辛苦,但有效果,“有户人家我们去了7次,前6次都是‘挨骂’。但最后一次,居民说出了不肯签约的真正顾虑:怕兄弟姐妹分财产,分出矛盾来。我这才有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回想旧改起动员时的情景,徐丽华笑着说:“那段时间,每天晚上做梦,梦里的场景都是怎么帮助居民解决困难,怎么帮助居民达成诉求,头发都愁白了好多。”

徐丽华和同事们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2020年6月26日,宝兴里最后一户居民搬迁完毕,1136户持证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仅用172天。“我们历史性实现旧改推进‘零执行’,创造近年来全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居民签约、搬迁完成时间新纪录!”徐丽华自豪地说。

为民服务,比“亲生女儿”还到位

为了让居民尽快顺利地搬离老房子,徐丽华和她的同事们使出了“洪荒之力”——由于宝兴里居民老年人偏多,很多重活没法亲自完成,徐丽华就和同事们网上购买纸箱,一点一点为他们整理打包。“很多居民祖祖辈辈住在这里,家里东西堆成山,我们劝他们,实在带不走的东西只能‘断舍离’了。”那段时间,一天“打包”下来,徐丽华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后来,搬迁过程中遇到疫情,许多居民无法找到过渡住所。徐丽华便和街道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帮助解决租房问题。当时,为了妥善安置一对年近八旬的老夫妻,徐丽华先后7次爬上爬下去帮忙挑房源,最终找到了让老人满意的房子。老人感慨地说:“亲生女儿也未必能做到如此这般贴心、细心、耐心呀!”

基层工作者的努力,居民都看在眼里。即便已经搬离两年多,居民依然把宝兴里当作“娘家”。居民区党总支换届开会,徐丽华担心,居民党员搬家后离得远了,会不会不来开会了?没想到,当天的会议全员到齐。“他们不愿意把党组织关系迁出去。”好几位宝兴里的志愿者,甚至搬家后还主动乘公交赶过来,“徐书记,我来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帮忙的。”

“居民这么信任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应该为他们多做一些事情。”面对因旧改产生的党员“人户分离”新问题,徐丽华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党员的“初心日”“使命日”,以及“人户分离”党员“回娘家日”的“2+X”特色活动,使党员即使不住在宝兴里,仍初心依旧。今年春节,徐丽华和她的同事们为每个“人户分离”的宝兴党员准备了两封信——一封寄给他们居住的居民区党组织,感谢他们对“人户分离”的宝兴党员的照顾和关心;另一封寄给党员本人,希望他们能在新的环境中继续发光发热,宝兴居民区时刻在他们身边。

不忘初心,为“小事”奔走的成就感

“这里户均居住面积只有12.6平方米,‘鸽子笼’一样,一家几口人吃喝拉撒都在里面。大姑娘换个衣服,老爸都得出门避一避;这么陡、这么窄的楼梯,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拎着马桶爬上爬下,一来一回要走好几百米……”说起宝兴里居民曾经的居住窘境,徐丽华很感慨。如今,搬离之后的居民有了独立房间、独立厨房和卫生间,实现了他们多年的梦想。“居民开心了,我看了也开心。在宝兴里工作是有成就感的,特别是在旧改过程中,感受到居民对我的信任,那些人和事始终激励和温暖着我,让我更坚定不移地为居民服务。”

徐丽华家住宝山共康,但她总是绑着腰托和居委会的年轻人一起睡在办公室里,“一有事情,就要24小时待命,我自己家里的事,就只能暂且放一放了。”她说,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好母亲,许多时候,为了“大家”,她只能舍弃“小家”。“曾经我也和许多人的想法一样,觉得居民区工作离家近、工作相对清闲,能照顾家庭,没想到我现在成了‘全家最忙的人’。这几年真的多亏家人的理解和付出,在父母和孩子需要我的时候,我总是在忙工作,这方面还是很愧疚的。”

徐丽华说:“我在最基层工作,居民区的工作看起来虽然都不是什么大事,但都事关居民的幸福感。让每位宝兴居民都有幸福感,就是我的奋斗目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