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星期五
郭刚:电子商务及物联网技术管理领域领军人物 癌症患者的治愈,核心是关注“人” 打开这本书,从不一样的角度阅读上海
第08版:小楼书香/专题 2023-08-30

癌症患者的治愈,核心是关注“人”

《癌症疗愈录》提供标新立异的思路与方法 房澜

何裕民教授分享交流疗愈之旅

8月20日,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癌症疗愈录——肿瘤门诊叙事纪实》在本次上海书展上首发。该书为上海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临床肿瘤专家何裕民主审,江苏常州、浙江杭州两地骨干教师李厚光主编。全书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描绘了21位肿瘤患者抗癌的亲身经历,也是国内第一部多视角叙事的癌症疗愈指南。以哲学的思考,用文学的笔触,复原临床真相,聆听患者、医者、编者共同讲述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疗愈之旅。

多年的临床积累,使得何裕民注意到要治好人的病,首先要了解他是怎样的人。然而,“怎样的人”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其鲜明的物理学/生物学特征,只能从个性、心理、行为、举止及应对方式等多方面着手。但这些只是现象学(或曰唯象)层面,没客观标准,也没有公认的评价及相应的理论体系。一切都在朦胧中孕育着,却并不清晰。

1998年,何裕民诊疗了一位特殊患者,医患交往过程中收获颇多,对癌症疗愈需了解患者“另一半”的意识也从此逐渐形成。该患者叫水谷照彦,在日本模具加工界颇有影响。他得了晚期胰腺癌伴胃转移,胃内还有原发性腺癌病灶,被日本当地医生直截了当地判为没治疗价值了,一致认定仅剩3个月寿限,但他自我症状感觉不明显,于心不甘。当时他有亲属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建议他来中国试试,并向他推荐了何裕民。交流中得知,他不喝酒、不抽烟,没暴饮暴食史,从无胃痛病史,也没有家族史,确实没有易被胰腺癌盯上的任何坏习惯,只是这些年压力特别大,拼命工作,不知不觉中患上此病。当时何裕民已有数十例胰腺癌康复的治疗经验,遂好言相劝,提醒他短期内(半年内)别太注意该指标。因为经验告诉他指标短期内只会上升,建议水谷照彦隔三岔五找他会诊一下。水谷照彦应允了,几乎每三周从大阪飞上海一次。他是何裕民见过的几万名患者中最严谨最遵医嘱者。虽短期内指标还在上升,可水谷照彦依然三周一次来就诊。过了元旦,他又来复诊,这次指标已不再上升。春节前几天他又兴冲冲地来了。原来这次在日本做的检查指标没上升,反倒下降了,所以他有了笑容。何裕民看着几份报告,发现指标在进一步下降,且幅度颇大;胰腺肿块没长大。两次胃镜照片比较,原发胃癌灶消失了,转移灶也变平坦了。看着这些,何裕民颇为兴奋,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社长,你安全了……”当听到这句话时,素来不苟言笑、严肃寡言的水谷照彦,居然“哇”地一声大哭起来。

在发布会现场,何裕民教授表示,“知道他是谁,远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越来越强烈地成为他的临床诊断座右铭。肿瘤康复的这个过程其实不完全依靠躯体的指标,除生物等因素外,还需了解患者的其他方面。作为一个“完整人”的患者,更要从他作为人的“另一半”入手,患者的喜怒哀乐、行为方式、人生经历等都是很重要的参考数据。所以他很早就养成习惯,所有新患者来初诊,他都会花20~30分钟,了解患者一些看似无关的信息,但这些对后期癌症疗愈有着重要意义。何裕民教授说道:“对临床医生来说,肿瘤叙事不仅仅是增加人文色彩,拉近医患关系,令医学变得可亲、可爱而有温度、厚度,还能帮助医学更好‘复原真相’。但当今医学对此关注似乎还有些欠缺,于是,想要撰写肿瘤治疗叙事的意识,在这些治疗案例的过程中萌生了。”

作者李厚光从关注健康人文的学者视角出发,他表示,《癌症疗愈录》作为肿瘤叙事的一种全新尝试,是医学人文叙事的大胆尝试,是患者、文学家、医生三者之间互动的尝试。书中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疗愈之旅故事的背后,提供了癌患治疗的一种新思路与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控癌指南,为消除社会对癌症的偏见和恐惧、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见习记者 房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