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五十五岁上海美食博主是怎样炼成的
第01版:头版 2023-11-22
人间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五十五岁上海美食博主是怎样炼成的

范献丰

“朱厘米”团队在拍摄现场

朱厘米近照

周末刚刚更新的视频《不用揉面,隔天也不会硬的葱香饼》好评如潮,沪上知名美食博主朱厘米又重拾起自己的专长,教网友们制作兼具葱油饼香味和面包松软口感的葱香饼。评论区里,半数的网友在请教他制作细节,还有一半网友在关心他眼眶发红,叮嘱他“好好休息”,提醒他“如果用药膏注意不要过敏”。

相比光鲜亮丽的探店帅哥美女或大快朵颐的评测“大胃王”,朱厘米与人们印象中的“美食博主”相去甚远。他今年55岁,圆脸圆眼,头发打理成清爽的圆寸,脸上总是挂着笑容,讲话不紧不慢,用粉丝的话说“有种不是长辈却是朋友的亲和感”。

朱厘米本名朱黎明,在西餐厅工作时的英文名叫Lim,周遭的人便叫他“朱厘米”。他觉得有趣,干脆把这个别名注册成自己的网络昵称,沿用至今。即便成了“网红”,整个“朱厘米”团队也只有两个人,共同的爱好都是美食。

从专业厨师到传道授业的老师,再到全网累计超200万粉丝的美食博主,朱厘米和搭档的愿望依旧不变——“开一家小小的面店”。(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范献丰

真功夫“拿捏”粉丝心

朱厘米在B站的简介中写着“中国烹饪大师”“一级中式面点师”“中式面点教师”。即便在习惯解构权威的互联网世界,他依然对自己的专业身份有种老派的珍视和尊重。

在他发布的视频里,不少是他擅长的中式面点的内容。比如最新发布的葱香饼制作方法,不用揉面,直接用刮刀或者擀面杖翻拌,然后再加水,调成略稀呈牵丝的状态。

“朱老师的教学视频虽然一般只有几分钟,但他好像预判了我在想什么。我学着制作时会产生的疑虑点,他在视频里都会一一作出解答。”关注朱厘米一年多的上班族尹女士是地道上海人,“不太会做面食”,特别担心搅拌出的面“状态不对”。“学视频里拌面后不久,就结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我担心手法不对,但朱老师马上就说‘拌成雪花状’,打消了我的疑虑;后来又加了水,我担心太稀,朱老师在视频里就说加了水‘会越来越湿’,还演示把面拉起来的状态,说‘有点颗粒也无所谓’,我就放心了。”另一位喜欢做菜的粉丝胡先生最怕美食博主们说“适量”“少许”“常温”这些词,“但是朱老师会给出细节,比如葱香饼的面团可以室温发酵90分钟,他会特别补充说明‘室温’是25度。”

朱厘米为什么能“精准拿捏”粉丝的心?这正是他厨师的专业背景与长期教学累积的经验。“我出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但我从小就是个吃货,喜欢吃,也喜欢研究吃。”1999年,31岁的朱厘米进入餐厅当学徒,开始接触中西式点心制作。在后来一次学习培训中,他遇到了上海著名点心大师姜圣华,这位有“饺子圣手”美誉的业内大拿一直帮助他解决烹饪技艺上的问题,还鼓励他广泛学习、层层考级。

从此朱厘米学习实践两手抓,除了上课学到的内容回家反复练习,他还到南翔馒头店打工,并从小工做起,累积实践技术。经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朱厘米的烹饪技艺突飞猛进,曾拿下上海技能大赛中式传统面点一等奖。此后他还进入上海多家职业培训学校担任老师,深知大家学习时最担心的问题所在。

“如今大家对博主的需求已经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了。”热衷观看美食视频的陆旭说,美食博主刚出现时,他喜欢看各种花式美食和高级餐厅,但如今他更希望博主们能讲出味道背后的道理,“朱厘米这样的专业博主更有说服力。”

新玩法研究国潮风

原本在课堂教学的朱厘米,为何转换赛道成了“网红”?据一些学员回忆,朱厘米上课诙谐幽默,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课堂上常有生面孔”。2017年,一名年轻人出现在课堂上,课后他找到朱厘米:“朱老师,你上课这么有趣,难道不考虑拍美食视频吗?我可以介绍拍摄资源。”这时朱厘米才知道,这位新学员是一名“网红”。当时他也想试试贴近年轻人的传播渠道,进一步传播自己的美食技艺和理念,于是在学员介绍下,拍摄了第一条视频作品《用爱揉面》,没想到一炮而红,收获50余万播放量,这让朱厘米感觉“打开了新世界”。

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上,55岁的朱厘米积累了54万粉丝。“最重要的是真诚,不端不装。”朱厘米会研究如今的社会风潮,学习年轻人喜欢的沟通方式,再结合自己的专业娓娓道来。近年来国风国潮概念正盛,朱厘米就做过一期《打着国潮风的糕点,到底做得怎么样》,实测网红店铺的创新中式点心品质。在镜头前,他捻开牛油果冰糕,细密黏稠的糕体裹在手上,“没有馅心,典型的北方做法”“非常的细腻,合格”。网友在评论区里留言,“朱老师好像在批改作业”。这条视频的播放量达到160余万次。

朱厘米如今仍保持着两到三天更新一次的频率,从美食制作到探店测评,也包括自己看戏撸猫的生活日常,他甚至专门为猫设计了一个栏目。评论和弹幕里,网友们不光交流厨艺,也会从美食开始讲自己的人生故事。“博主和粉丝,像朋友一样相处”。

2021年,朱厘米和搭档两人组成小团队,正式进军短视频领域。“我们当时在抖音上试水做了几条短视频就爆了,有一条播放量超千万,一天涨粉15万,后台留言很多,找我们的人也多了。”朱厘米意识到,短视频制作可以“赚点小钱”,将这件事可持续地进行下去。

不过,烦恼也随流量而来。“我明明没收钱,很客观地评价饭店,却被人造谣说收了钱。还有些人根本没有去过一家饭店,就很武断地说这家饭店不可能有这样的服务。而且话讲得很难听。”面对网上出现的负面声音,他一开始试图去解释和证明,却发现没完没了。

为了这些事情,他一度辗转难眠,好像使出全力却打在棉花枕头上毫无反应。好在合伙人时常开导他,劝他“只要问心无愧”。他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互联网语境,“保持真诚,忠于自己。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但大多数网友都很友好。”

烟火气分享人情味

如今的美食博主们,越来越拼:有人从零星资料中复刻濒临失传的传统非遗美味,有人花数十万测评航空公司头等舱和奢华邮轮的餐饮,还有人冒险悬挂在半空用餐,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餐食体验。

朱厘米也明白美食视频必须创新,但他希望自己推出的内容,是“粉丝们也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去体验,并且留下美好记忆的”。

比如他尝试把美食和当下流行的city w alk结合起来,带着100元走在南京西路、淮海路上,以专业眼光锁定那些价廉物美的街头美食。这一“走”还走出了上海,在浙江台州、福建霞浦、江苏宿迁等地都留下对当地美食的探索。最近,他刚刚带着一群学生飞到辽宁沈阳,拿着100元寻找沈阳的早餐。10元3个的大麻花、要排队等候的羊杂汤、色泽鲜亮的现熏红肠……让尹女士感动的,不仅是朱厘米对这些街头寻常美食的专业点评,更是镜头记录下北国早市的烟熏火燎、叫卖声声,以及与陌生大爷分享红肠的感人画面,“这就是生活呀”。

不光记录美食,朱厘米还自己摆摊体验。今年5月,他就带着“卤蛋炸面包”出摊,把全程记录剪辑成《五月的第一个高温天,我在摆摊卖面包》。“许多事自己不投入是不易察觉的”。比如户外摆摊制作,风会把火吹歪,朱厘米不得不撑起毛巾为炉火挡风;一开始顾客寥寥,他自我解嘲“自己吃,为自己产品代言”;后来顾客太多排起长队,他又担心“炉子不争气”。他还把美食送给环卫工人,听他们的反馈。视频最后,卖光四大筐面包他和搭档感慨:“出摊不易,致敬平凡的人,包括我自己。”首战告捷,今年7月他又到浙江义乌出摊,“比上次人还多。”

作为专业厨师出身的美食博主,朱厘米也会走进社区食堂、菜场甚至工地。在《工地的盒饭,好吃吗?》的视频里,他在威海路张园旁的工地门口买了两盒供给工人们的盒饭,就在工地门口站着吃,“红烧肉用的是夹心肉,不是五花肉”“丝瓜炒蛋也放了辣椒”“这么多我一个人还吃不完呢”。弹幕里有人说,“朱老师接地气不矫情”。

在工地购买盒饭时是上午11时,朱厘米以为是给盒饭店老板“开张”,谁知对方告诉他这是“最后几盒”。原来,为确保工程时间,建筑工人一般上午10时30分就吃午饭了。

朱厘米的美食视频,也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故事。他拍过炸串店,老板从摆小摊开始,在上海买下四套房,调侃“爱笑的姑娘运气不会差”;他也拍过号称辞去百万年薪的斯坦福学霸开的贝果店,“老板懂营销,这是可以的……但各方面的内功,还需要好好修炼”。

粉丝说,他的视频里有生活的味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