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为严工上、严个凡、严折西
1988年,严折西(前排左二)八十大寿,与儿孙们合影
由严工上校阅的《新式交谊舞术》
这些年流行一个名词:“斜杠青年”,大意指当一个人身具多种身份和职业时,会在身份与身份间打上“斜杠”以示区分,斜杠越多,越显示出一个人的多才多艺,也有更简化的说法,谓之“跨界”。有这样一个家族,从上世纪20年代起便在才俊辈出的海上艺坛名声斐然,父子、兄弟、姐妹纷纷投身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且几乎个个横跨数界,均作出过杰出贡献。这个堪称“人人皆‘斜杠’”的百年艺术之家,便是有着“一门锦绣”美誉的严氏家族。
今年是中国早期电影界的元老之一,演员、作曲家严工上逝世70周年,画家、作曲家严个凡逝世65周年,漫画家、作曲家、广告装帧设计师严折西逝世30周年。近日,为了回顾“严氏三杰”的经典艺术作品,一场以“一门锦绣皆书香”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在沪举行,人们通过“严氏三杰”后嗣、严折西之子、收藏家严半之先生的分享,得以领略严氏家族的百年风采。(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颜静燕
父子三人领衔多重跨界
严工上是我国电影音乐制作、流行歌曲创作的先行者和开拓者之一。上世纪20年代初,他携全家移居上海,在“明月音乐会”“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任职。上世纪20年代中期,他入职神州电影公司,并先后服务于国光、长城、民新、友联、复旦、明星等电影公司,曾为30多部影片创作了52首曲子,其中便有1935年为明星电影公司影片《夜来香》谱写的插曲《夜来香》,这也是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第二首《夜来香》(第一首由黎锦晖于1933年至1934年间作词谱曲,周璇演唱;第三首即由1944年黎锦光作词谱曲、李香兰所唱)。严工上也是位优秀的演员,出演过103部影片,经典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男主人公张忠良的父亲,即由严工上先生出演。另外,他能诗善文,精通中西音乐,是三弦演奏家并会唱昆曲,还在影剧学校教授国语(普通话)。
严工上有三子四女,长子严个凡是作曲家和画家,在演奏方面极具才华,擅长各种中西乐器,如笛箫、二胡、小号、贝斯和爵士鼓等,样样精通。他曾是田汉南国剧社成员,参演过《扬子江的风暴》。严个凡毕业于上海美专,与创作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万籁鸣兄弟是美专同学。新中国成立后,严个凡先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和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儿童画创作,其作品还被翻译成外文出版。
三子严折西更是身兼作曲家、词作家、广告设计师、漫画艺术家等多重身份。许是家族“遗传因子”使然,严折西早早就踏上艺术之路,不到18岁便随父兄参加北伐宣传,后来也加入“明月音乐会”,为中国流行乐坛留下了150余首歌曲(也有说200多首),其创作的歌曲《如果没有你》,脍炙人口,传唱至今。与父兄一样,严折西也是兼擅音、美,多次为出版黎锦晖歌曲集绘制封面。1952年,经好友张乐平介绍成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小朋友》杂志特邀装帧、插图作者,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特约美术编辑,为《十万个为什么》绘图。
严工上的次子严与今也极富文艺天才,只可惜过早离世。严工上几位女儿,严月娴、严月泠都是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著名的歌影双栖明星,小女儿严月美是童星。因此,称其家庭为“斜杠家族”,一点都不夸张。
家族天赋与曾祖遗训
严家祖籍江苏淮阴,族谱堂号“富春堂”,清道光年间游宦徽州,于是寄籍歙县。严工上排行第三,原名严达,工上是其艺名,曾就读于著名学府江阴南菁书院,于语言、音韵、乐律之学尤为见长,而性喜曲艺,擅长方言。“严氏三杰”后嗣、严个凡之子、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籍研究所教授严佐之曾撰文回忆:“祖父少年时侍父宦居浙江桐庐,一次有个外地戏班子来县城搭台唱戏,几天后戏班子离走,县太爷府里三公子也‘失踪’了!原来祖父看戏着了迷,回家取几件书画当盘缠,瞒过家人,跟戏班子跑了,结果当然是被家人从半道上拽了回来。由此可见祖父天性中与艺术的缘分。”
许是徽州的青山绿水、醇纯古风,涵养了严工上丰富的艺术细胞。从影作曲之外,严工上喜好京昆皮黄,更能书善画。据严佐之回忆,小时候他家弄堂口有一家“同宝泰”饭馆,里面挂着祖父的字幅,小时候他和哥哥每次去吃面吃馄饨,都会因“是严老先生的孙子”而得到优惠。尤其令孙辈们惊奇的是,祖父擅长的领域横跨中西两种文化。“祖父兼擅西方交谊舞,编写出版过指导自习交谊舞的书籍。他的履历中,不仅有在各种国语学校任职教师的经历,甚至还有‘新安中学英文教习’‘上海戏剧学校英语教师’的记录。”“严氏三杰”后嗣、严折西之子严半之回忆道。
说起严氏一门为何只在艺术界发光发热,在严半之看来,一方面确实是家族基因里的艺术细胞使然,另一方面或许与流传在其家族里百余年的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严氏曾祖严耆孙在任官浙江桐庐知县时,曾受“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牵累,称他献计“密室相会”,致冤狱平反,不料最终却落个撤去官职、赔偿田产的结局;怨愤之下,弃家出走,削发为僧;数十年后临终之际遣使报讯,严工上率时年10岁的严个凡星夜兼程,登山入寺,叩聆老人遗训,谓“凡吾子孙,一不为官,二不经商”。
严氏曾祖的传奇轶事一直在家族老人口中流传,作为古籍文献研究专家,严佐之虽欲信确有其事,却疑传闻差讹。直到近年,他从先堂伯严坚吾的口述史中知道了曾祖的名讳字号,继而顺藤摸瓜,经过多方查证考镜,终于查阅到严耆孙于光绪二年(1876)至三年任官馀杭知县的方志记载,从而坐实了曾祖当年受“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牵累、愤然出家的家族传说。更令后人感到高兴乃至骄傲的是,据史料文献记载,严耆孙虽仕宦不过数年,官阶微若芥豆,却是个勤政爱民、刚直仁义的清官好官,而后披剃为僧30年又成就了一位“新浙派”古琴开派立宗的大师——“龙游琴僧”释开霁。
后人历经30年搜寻歌谱
尽管身处文化艺术界,但严氏一门的事迹直到近年来才被“抢救性”发掘,皆因文献资料太过稀少。严半之说,自己30年来努力搜集先辈所作歌谱,个中艰辛不一而足。说来颇为神奇,严半之也是到1980年代自己二十多岁时才获悉父亲曾从事过电影音乐工作,还是闻名海内的词曲作家。
“我只知道父亲是为儿童杂志画插画的,直到1986年,当时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叫《蛙女》,有一集里放了一首背景歌曲,是姚莉演唱的《重逢》,我父亲冷不丁轻轻说了一句‘这首歌是我写的’,说实话,我当时几乎不敢相信。”严半之说,父亲十分低调,很多事迹都是经后人和歌迷查访得知的。
“比如那首耳熟能详的《如果没有你》,是1948年父亲写的这首曲子,是电影《柳浪闻莺》中的歌曲,那部电影号称是中国电影史上用的歌曲最多的一部影片,一共达到了15首,我父亲创作了其中的两首。其实,《如果没有你》那首歌是父亲专为母亲杨碧君写的,当时他们正在热恋阶段。”
终于,经过严佐之、严半之多年坚持不懈努力采集,今年上半年,迄今为止关于“严氏三杰”最全面的研究集子《老上海“时代曲”——“严氏三杰”歌谱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严工上、严个凡、严折西父子兄弟原创歌曲两百余首,其中有很多失佚已久的作品。而在最近举办的以“一门锦绣皆书香”为主题的“严氏三杰”纪念活动上,主办方还首发推出了《百年回首系列(一)——严氏三杰》集邮交通卡,将“严氏三杰”的部分经典作品逐一呈现,奉献给广大文化爱好者一份别具一格的文创产品。
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给严家的艺术家们提供了绝好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他们是中国现代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儿童画领域的先行者之一。严半之说,除了继续搜集祖辈歌谱之外,他还在收集整理大伯和父亲创作的儿童画作品,希望能为家族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