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4日 星期日
荟珍屋,为古建筑打造一个“家”
第01版:头版 2024-02-28
收藏家赵文龙40年呵护传统木作文化

荟珍屋,为古建筑打造一个“家”

范献丰

荟珍屋的主人赵文龙

荟珍屋正门

赵文龙为孩子们讲述木作文化

在松江九里亭街道,林立的现代建筑与科技企业环伺中,竟藏着一片飞檐斗拱、黛瓦灰壁、匾额林立的充满浓郁中国古典气息的场所。当这处名为“荟珍屋”的大门被缓缓推开,占地近14亩的园林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都市的桃花源:亭台楼阁,树木山石,行过曲径通幽处,便见豁然开朗景。置身其中,仿佛游走在一幅雅致生趣的水墨画中。

“荟珍屋”的声名早在业内传开:成龙等演艺界名人曾经造访这里,知名品牌爱马仕选择在这里发布品牌重磅消息。在这里,从整幢建筑的一匾一瓦,到房内陈设的一桌一椅,全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数千件明清时代木作家具藏品,十几栋修旧如旧的古老建筑,全部来自上海著名古典家具收藏家、古建筑保护专家、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松江收藏家协会会长赵文龙穷尽毕生心血的收藏。

在赵文龙看来,保护和收藏这些老建筑、老家具,就是呵护中国所独具的木作文化,也是保存和见证一段华夏人文历史,从中可以一窥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核。

◆记者 范献丰

收藏,从老家具到古建筑

走进荟珍屋,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门边一幢小花厅。雕梁画栋的斗拱、梁托配上花格门窗,让人仿佛穿越时间隧道置身中国古典建筑氛围之中。其中数块长约3米、宽20厘米的雕花板尤为引人注目,10厘米厚的板上雕刻出草船借箭、抢刘阿斗、郭子仪祝寿等场景,是一套《三国演义》故事图,雕刻的场景繁复精美,人物栩栩如生,倾注着昔日匠人的心血。

这间花厅的构建基础,是约30年前赵文龙和友人从浦东一处老建筑主人手中买下来的。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当时的屋主也想将房屋翻新,于是准备将房屋拆除。赵文龙和朋友闻讯立即赶去,当时花厅的柱子、梁木、椽子都已被拆下,作为木料待价而沽。挑开地面上厚厚的石灰,雕花板露出一角的真容,其精细程度令赵文龙惊艳——然而因为雕花太多,却被原主人认为没有“木料价值”随意堆放。

赵文龙了解到,这栋建筑建造之初就选择了上好的原料,聘请了匠人精工细作,是非常有价值的老建筑,就这样被拆除实在可惜。于是他将所有残件整体买下后重新设计,修旧如旧,让这间花厅在荟珍屋得以重见天日。

赵文龙将此前收藏的古典家具陈列在花厅里。老家具是赵文龙最早系统性的收藏品类,早在他还居住在空间不算宽敞的老公房时,就会把清代花格门作为隔断,把花格窗作为墙上点缀。当时的古家具在收藏领域几乎是“被遗忘的品类”,赵文龙在和许多人的交流中感悟到,不是人们不喜欢,而是古家具收藏需要庞大的空间存放和陈列,很多人只能望洋兴叹,希望等未来有时机再收藏。“历史给了我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必须全力以赴先抢救他们。这不仅是用少量资金积累财富,也是填补收藏空白,抢救中华木作文化。”他希望后代子孙除了能在博物馆看到用料昂贵、制作精美的宫廷御制家具外,也能看到贴近民间生活、充满传统智慧的家具。

这间花厅是赵文龙收购的第一栋老建筑。落成之后,常有朋友来参观,无不对其赞美惊叹。这让赵文龙深切感受到许多人心中都对传统之美充满憧憬,却少有这样的还原空间供人感受和遐思。“我希望把这些经典场景呈现出来,让子孙后代感受和知晓,把传统文化和精髓传承下去。”

传统文化的情怀和精髓,藏在老建筑的立柱横梁之中,藏在老家具的每一个转角处。“这些老建筑和老家具制作之时,人们看见的只有一根根孤立的木头。当凸起和凹下的榫卯结构拼合,一件件作品就此诞生。不仅非常坚固,而且极具舒适度。”赵文龙感叹,传统木作的魅力折射的是中国人传统的智慧一脉相承的思想内核。

呵护,从房子到传统文化

走在荟珍屋内,每一栋建筑、每一件家具,赵文龙如数家珍:他曾为一件家具向原主人苦求10余年,也曾在拆迁工地的推土机下抢救出老建筑。四十年来他不断寻找与抢救,就是希望为后代留存下更多的历史记忆。

其中一栋上千平方米的民国时期建筑的保护过程令赵文龙记忆犹新。那是近二十年前,一位朋友告知他一幢民国时期建筑面临拆除,他立即赶去现场,一些细节打动了他:建筑玻璃上有菊花纹样,非常独特,建设之初很可能价格非常昂贵;上了油漆的木板竟是柚木,上面还雕有西洋风格纹样。他当即收购这一建筑,一砖一瓦装了几辆大卡车,陆续运到荟珍屋。随后又不断登门拜访,从外地买回了被中间人拿走的楼梯和壁炉架。在他的带动下,这些中间人后来也走上收藏之路。

整修过程并不容易。建筑外墙的老砖沾有昔日的泥巴,需要清理后再上墙,否则冬天会因冰冻而脱落。“洗砖”是前所未有的工种,赵文龙以每人每天200元的价格从市场请来工人,教他们用钢丝刷清理泥垢,用了整整两个月才清理完毕,光钢丝刷就洗废了900余把。

从一张椅子到一套建筑,赵文龙为何要如此用心呵护?他讲起两个令他难忘的故事——

多年前,他在外地寻找收购旧家具时,在一个偏僻的山村看到一幢拥有200余年历史的老房子,因年久失修倒塌。当地人将房子上有用的部件拆下来,卖给闻讯蜂拥而至的古董商人,而一些人则在院子里分割一根银杏木制成的冬瓜梁,凭着经验判断,赵文龙认为这根银杏木至少拥有千年树龄,如今很难再见到这样的老建筑材料,竟然就这样被锯毁,“实在太可惜了”。

而1999年赵文龙在欧洲旅行时,发现在当地不少博物馆中展出的中国家具非常受重视和尊重,一些家具有明显的缺损,博物馆依然用非常重要的位置来展示陈列。当时已在收藏明清家具等木作的赵文龙感叹,国内有些场所对这些老物件的保护意识不强,一些木作家具和老建筑随着搬家、拆迁就被随意丢弃处置,其中不乏非常有历史价值的物品。“保护这些老家具、老建筑是有责任的,不能让这些历史与文化的载体轻易消失,在生活的快速变迁中,总有人要把它们保存下来,让后代子孙了解过去的生活。”

传承,从桂林公园到荟珍屋

2012年,法国知名品牌爱马仕在淮海路上买下一幢建筑,准备在2014年开设上海旗舰店“爱马仕之家”。两年里,品牌方先后4次来到上海考察,期望从上海多个历史文化景点中选出开业当天的活动场地。荟珍屋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当天举办重要活动的场地之一。当天,200余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媒体和品牌重要客户云集,荟珍屋让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园林、古建筑与古典木作文化的魅力。

赵文龙表示,爱马仕至今仍是家族企业,他们也希望在上海找到一处尊重传统文化和手工艺之美、几代人执着传承同一件事的地方,荟珍屋与其理念不谋而合。

赵文龙出生于园林世家,他的祖父与父亲都就职于上海著名园林桂林公园,从小他就被父亲带在身边,看父亲在园内养护花草树木、假山盆景,渐渐对园林环境和老建筑百看不厌、如数家珍。荟珍屋内花厅的建筑陈列,就是从桂林公园内的“四教厅”处汲取的灵感。

这天午饭之后,赵文龙随手拿起身边一件古物件,考考外孙和外孙女:“这是什么?”孩子争相回答:“大大,这块板看起来是一块砧板,以前有人把它用来做切菜板了,但其实是一块朝板,是古代椅子后面的一块靠背。”这样的“问答”,已是祖孙之间默契的日常游戏。“就这样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慢慢喜欢上收藏。”赵文龙说,自己从爷爷父亲身上受到影响,他也推动女儿和女婿从事起收藏相关工作,现在开始引导孙辈,有人称赞他家正在逐渐成为“五代园林世家”。

“文化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参与,传统文化总会以新的方式融入当代的生活。收藏并不难,只要肯花心思去学习,就一定会有成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