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年年,又逢元宵。在湖州南浔,由北往南的大运河流淌不息,繁衍出运河畔的6座古镇,灯火通明、游人如织,四处悬挂着灯笼谜面,人们在这里舞龙舞狮、寻非遗、品民俗、猜灯谜,沉浸式体验这场元宵盛宴。
节日这天晚上春雨绵绵,菱湖秀溪古城里的百年老街彩灯高挂,人们成群结伴,赏灯猜谜,灯谜会上最吸引眼球的是那些造型各异、五彩缤纷的鱼灯,令现场观者无不啧啧赞叹。“这个灯谜有点难度的,我拍几个照发到家庭群里,叫我的女儿帮忙猜一下。”老街居民范国良在运河畔住了一年又一年,随着元宵节到来,菱湖古镇节日味越来越浓,“跟以前一样热闹,沿河逛灯会的感觉太美妙。”
菱湖灯谜历史悠久,源于南宋,兴起于明清,菱湖人善作彩灯,常与猜谜相结合,节庆期间商铺店家将灯谜挂于店门,供人猜射,并散发奖品,成为当地民间文化特色。春节灯会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十五是高潮,最盛于上元桥畔,有“三分灯彩七分人”之称。2000年,这里被授予“浙江省灯谜之乡”。
“这些彩灯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跟镇上的老师傅一起做的!”在菱湖镇非遗馆里,彩灯技艺传承人虞敏儿很是骄傲,这里还完整保留着当年运河畔灯谜会和当时的彩灯照片,发黄的照片记录着这个运河古镇蔚为奇观的“灯谜之盛”。
沿着运河北上即是荻港古镇,这里孕育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元宵踩街是当地绵延数十年的习俗,长龙翻滚、左右盘旋,地戏队、排舞队、马灯队等22支踩街方队纷纷上阵,人群随之慢慢涌动。每到一个路口,踩街团队都会停下来舞弄一番,前来围观的市民游客直呼过瘾,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踩街的欢闹景象。
随着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工程的启动,运河畔的六大古镇纷纷着手激活在地文化,从民俗、技艺、美食等方面深入挖掘在地特色文化,梳理并提炼出辨识度高、转化价值大的文化项目。
在善琏镇窑里村文化礼堂,一场融入当地非遗特色的元宵晚会正在举行,湖笔颂、窑里吹打等各种非遗民俗表演轮番上演,余音袅袅、翰墨飘香,一盏盏灯笼,把窑里村点缀得流光溢彩,大家在村里共度了一个有文化、有滋味的元宵佳节。在南浔古镇,游客手提宫灯,身着汉服体验赶集踩街的乐趣,传统服饰与江南风景相映成趣,给景区增添古风诗意。
南浔因水而生,因“运”而兴。大运河通贯南北,漕船客舟联结四方,人们逐水而居,临河枕水,一座座特色市镇应“运”而生,桑禾遍野,衣食海内,机杼之声不绝,成就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的商业经济。
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一镇一天地,沿着蜿蜒的河岸,运河古镇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随着如今南浔水乡文化的原真性、本源性和根脉性价值得到了保护和延续,为大运河古镇集群复兴打下了文化基础。
长期从事南浔地方志历史研究的李慧民也被称作运河边的“活化石”,他认为运河的流水已不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水利万物”的大运河依然在新时代开启新的航程,作为“活着的文化”“流动的现代”,运河古镇的触角更要向外伸展,与古城镇、古村落联手互动,在历史的传承与文化的发展中汲取崭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