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星期日
陈鸿康:四十载奥运收藏传奇
第01版:头版 2024-08-28
八十九岁上海老人家里建起小小体育文化馆

陈鸿康:四十载奥运收藏传奇

曹儒屹

陈鸿康家中琳琅满目的体育藏品

陈鸿康讲述展品背后的故事

徐寅生为鸿康体育文化收藏馆题写馆名

在徐汇区康健街道玉兰园小区中,有一间面积仅为14平方米的体育文化收藏馆,它的主人名叫陈鸿康。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应该是陌生的,但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体育收藏领域,他却是当之无愧的“老法师”。

如今已经89岁高龄的民间体育收藏家陈鸿康,于2004年在家中建起了一座以体育为主题的私人收藏馆——“鸿康体育文化收藏馆”,它是全国第一家私人综合性体育文化收藏馆。开幕当天,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亲自为该馆题写了馆名。

◆文/摄 记者 曹儒屹

接待瑞典乒乓球队

开启40年收藏生涯

陈鸿康收藏体育纪念品四十余年,收集了来自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大类、2万余件体育藏品,小到钥匙环,大到奖杯,种类丰富,包罗万象。这家开在居民家里的体育文化收藏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开馆十几年来,已经接待了数以千计的体育爱好者。陈鸿康因此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章,被中国体育博物馆原馆长谷炳夫称赞为“奖牌奖杯全国第一人”,“鸿康体育文化收藏馆”也被陈鸿康所在的徐汇区康健街道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陈鸿康人生的每一步都踏着对体育的热爱与执着。1935年他出生于老黄浦,16岁开始在福建中路广东路的弹子房里做marker(记分员),有时还要陪打,从此和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1957年,21岁的陈鸿康参军到舟山服役,在一次翻船事故中断了六根肋骨,成为一名伤残军人,退役后分配到黄浦区体育系统工作,这一做就做到了退休。1987年上海市台球协会成立,陈鸿康组织比赛、担任裁判,成为上海台球界发展的见证者。而他与体育收藏的缘分,还要从1976年瑞典乒乓球队访问上海说起。

那一年,上海迎来了国际乒乓球友好邀请赛,陈鸿康有幸参与其中,并负责接待瑞典乒乓球队。当时陈鸿康在体委担任外事接待工作,他事无巨细,以周到的服务和真诚的热情,赢得了瑞典友人的高度评价。作为感谢,瑞典队的领队临走前送给他几件纪念品——一枚刻有比赛标识的钥匙扣、一支精致的圆珠笔,以及一把小巧的带汽水扳子的小钢刀。这些普通的礼物,却让陈鸿康爱不释手,最终带他打开了收藏的大门。从此,他的生活便与体育收藏紧密相连。奖杯、奖牌、徽章、锦旗、纪念币、招贴画,乃至于领带夹、工作证……往往每次比赛一结束,教练员、运动员眼里不起眼的小东西,陈鸿康都视若珍宝。从最初的几件小物件,到后来的成千上万件藏品,陈鸿康把这些东西都小心翼翼地珍藏起来,堆满了房间。

二手市场里“淘宝”

积累藏品2万余件

体育系统的工作,让陈鸿康“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的朋友、同事们得知他有收藏的爱好,便经常会送些体育纪念品给他。每次单位里整理仓库时,他都会去“沙里淘金”,搬回许多别人不要的“垃圾”。业余时间,陈鸿康喜欢在二手商品交易市场走走看看,一点一点增加自己的收藏。就这样积少成多,陆续累积了两万多件藏品,把自己的家变成了博物馆。为了扩大收藏,陈鸿康经常到各地参加展览,由于怕藏品损坏,他从来不敢叫快递,都是自己背着蛇皮袋去参展,结束后再自己背回来。旁人看着辛苦,他却乐此不疲。

随着时间的推移,陈鸿康的藏品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源自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纪念品汇聚在这间小小的斗室中。奖牌、奖杯、徽章、球衣、球拍……每一件都承载着独特的故事与记忆。陈鸿康将这些藏品视为自己的孩子,精心呵护,细心整理:梳理出近30个大类,逐一进行归类、编号,制作铭牌,编制目录,打印造册,为所有收藏品精心构筑起精确、细致的“户籍”……他相信,藏品的整理与归类,是精准呈现它们历史价值的必要过程。

馆内收藏了来自全球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类藏品21243件(枚),其中各届奥运会藏品2940件(枚),包括奥运会奖牌、各种纪念章(币、盘)、旗帜、吉祥物等,还有一套涵盖205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奥委会成员国的纪念章。

想要把收藏馆办好,办得既专业有趣又符合大众的参观习惯并不容易。而陈鸿康在多年的展览布置中也摸索到了一些门道。在收藏整理的同时,他将收藏经验升华至理论高度,并于国家级杂志《收藏》及各有关区(县)的收藏类书刊上发表诸多文章,获得了专业机构的认可。

如今陈鸿康已是耄耋之年,但在有余力的情况下,依然积极投身于青少年体育文化的科普工作。“我的收藏实际上是让大家得到一些体育文化的熏陶,让更多人知道、了解体育赛事的演变过程。只要情况允许,我就会一直办下去。”

说起自己建立收藏馆的初心,陈鸿康的想法很简单:“现在很多孩子不注重体育锻炼,学校里的体育课也经常会被占用,我想让更多孩子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生活习惯。”陈鸿康经常会参加社区里各个学校的讲座,把各种各样的奖牌和奖杯展示给学生看,他认为,这能激励学生们为荣誉而拼搏,“如果能让孩子们意识到体育锻炼也能赢得荣誉,激发孩子们的体育热情,那我做的一切就是有意义的”。自建馆后,他在斗室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在他们心中播撒下体育强国的种子。

“不起眼”的奥运纪念品

走出上海传递体育精神

谈及自己多年来的收藏,陈鸿康的双眼里闪烁着孩子般的光芒,对着展柜里的藏品如数家珍:“这块是1972年日本札幌冬奥会的奖牌复制品、那个盘子是1991年哈利·大卫逊摩托车比赛的纪念品、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纪念品我这里也有……”展柜里的展品或许在当时只是个不起眼的纪念品,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依旧能在这些藏品身上看见体育精神的代代相传。

虽然陈鸿康将自己的收藏视若珍宝,但却从不吝啬把它们分享给需要的人。每当有朋友或游客来家里参观,对某件藏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时,他会以低价出售甚至无偿赠送的方式回应来客的热情。他说,收藏的价值在于传承,与其让这些藏品在自己的文化馆中蒙尘,不如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价值。至今为止,陈鸿康已陆续“送出”近百件藏品,传递体育精神。他的藏品也走出上海,在国内外多个城市展出,传递着体育的辉煌与梦想,让更多体育爱好者与青少年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2019年初,借助康健体育公园升级改建的契机,康健街道决定与陈鸿康联合建设新的展馆。当年6月,新馆于社区体育公园二楼展厅正式开幕,现已成为社区居民了解体育文化与发展历史的重要窗口。进入展馆,可以看到2007年上海特奥会火炬传递之旅的设计墙、1978年美国华盛顿奇才队(子弹队)访问上海的纪念牌以及1990年大阪高校田径队访华纪念钟等各种收藏品。错落有致的奖杯高高低低地排列着,尽管时光飞逝,但它们仍旧光亮如新。

体育的魅力,不单是胜负比分与当下的热血沸腾,更是体育文化与其深厚内涵的传承。陈鸿康也希望这些展品所承载的体育精神,在未来的岁月里能更加丰富,继续流传。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