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耕耘十六载“候鸟”传佳音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4-11-06
让更多孩子体会到合唱的快乐,“全国模范教师”王敏——

耕耘十六载“候鸟”传佳音

郭爽

2013年,王敏(前排左二)和“小候鸟”合唱团的孩子们在一起

王敏在巡回宣讲中介绍原创作品

在嘉定一中孔子像落成仪式上,王敏指导百名师生合唱《孔子》

在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中,嘉定区朱桥学校高级教师王敏作为本市先进个人上榜,获评“全国模范教师”。这个来自革命老区江西瑞金的小伙子,毕业后在上海嘉定一头扎进了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实践中,他用16年的辛勤付出,以合唱教育为媒介,触动了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切的情感。而16年来,音乐也伴随着这些孩子,飞向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更高的舞台(本版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记者 郭爽

“从无到有、从有到好”

2008年,23岁的王敏自师范大学毕业后,从革命老区瑞金来到上海,入职嘉定区朱桥学校,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在这所处于两省交界处的九年一贯制学校里,大多是随迁子女和本地农村生源。初入课堂的王敏发现,在音乐课上,这些孩子有着非常“纯天然”的歌唱热情,于是他想试试让孩子们学合唱。尽管未有先例,但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于是王敏从当时四、七、九这三个年级的学生中挑选了十几个孩子,拉起了一支校级合唱队,王敏担任指挥。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合唱队取名“小候鸟”合唱团(以下简称“小候鸟”)。

候鸟,顾名思义。合唱团里的孩子大多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上海,他们匆匆地来,也会随时离开。“当时的学校以及上海这个城市对他们来说,都只是个短暂的生活落脚点,几乎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作为老师,我和同事们深知合唱教育的重要,其中对音乐知识、团结协作的学习,能让人受益终身。”当时,上海市区的校园合唱水平领先全国,校内外优秀的学生合唱团遍地开花,其中高水平合唱团在全国已经颇有名气。“起初没人相信一个刚从外地来的年轻老师会把这个毫无音乐基础的郊区学校合唱团办长久。但这反倒让年轻的我有了干事的动力,我想,那就试试吧。”

说起来不容易,做起来也真难。

合唱团成立之初,就有家长跑来问王敏为什么孩子放学被留下了,得知孩子是“去唱歌了”,有的家长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我还接到过电话,家长埋怨我这是给他们家里‘添乱’”。然而现实的难题并没有让王敏敲“退堂鼓”,他在电话里向家长再三保证,自己会在社团活动后把孩子送到家,让家长免去后顾之忧。没想到,这种另类的“家访”也让王敏受到了震撼——有一次,正值农忙时节,王敏合唱训练结束后骑电瓶车把孩子送回家,他在孩子的“导航”下七拐八拐终于找到地方,然而到了地方放眼望去,哪里有房子啊?“后来才看见,这家人就在田边搭了个十分简易的临时棚子,不管刮风下雨,一家人那段时间就住在里面。”

尽管家庭条件如此简陋,但这个孩子凭借内心的热爱,从来没有缺席排练,每一次都准时出勤、刻苦练习。“我内心很受震撼。当时就想,不能辜负孩子们的信任。”王敏说。

于是,从一个个认音符、一下下打拍子开始,到能唱短小旋律,再到能唱整首歌曲,王敏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勤勤恳恳地练习,合唱团的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起,在嘉定区的各项艺术展演、比赛中,人们渐渐看到了这群“小候鸟”的身影——他们的演出服装略显简单,表演略显青涩,但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认真和期盼。

2011年,根据相关政策,当地民办随迁子女学校的生源被公办学校接收,王敏作为班主任,接手了并过来的一个六年级班级。年龄差异、父母无暇顾及、毫无班级团结的概念……面对一系列问题,王敏从音乐入手,请他们加入“小候鸟”,渐渐地,那一层层看不见的隔阂逐渐消失了。

学校和老师不断为孩子们联系学习机会,带他们聆听专家讲座、与薛范等大家面对面……2013年起,“小候鸟”开始频繁参与嘉定区内的各种演出,他们走进社区、走进福利院、参加创建文明城区活动,不管舞台规格如何,都能随时开口用心歌唱。“孩子们非常珍惜每次表演的机会。这些演出让他们增强了信心,然后更努力地投入训练中。”王敏坦言,信心对这些曾经不被看到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让他们不断突破自己,一次次把原来认为不可能唱好的难度作品完整地呈现。通过活动,孩子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社区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一次次被接纳、被认同、被称赞的经历,让他们真正融入了海纳百川的上海”。

为孩子们的人生“添块拼图”

孩子们不懈努力的坚持和过硬的合唱水平感动了很多人。在学校领导和区里的支持下,这群“小候鸟”不断飞向更高的舞台——从最开始无缘奖项,到区三等奖、区一等奖再到市三等奖、市一等奖。

2013年,市级媒体报道了王敏和他的合唱团,让“小候鸟”跨越千山的故事为人所知,他们得到了更多关注和帮助。王敏很为孩子们高兴,但他也深知,合唱团进步的同时,对自己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名”后的他,继续以更大的热情扑在一线合唱育人的工作上,继续带着一届届孩子们共同歌唱。

2015年,“小候鸟”加入了上海市学生合唱联盟,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也有机会亮相水平更高的市级平台。“这是我和孩子们从未想过能达到的高度。”后来,学校的语文老师写歌词,王敏开始写作原创歌曲。《小候鸟》《爬山虎》等原创歌曲就是为“小候鸟”量身定做的,孩子们唱起来更加情真意切。也是在这一年,王敏带领着“小候鸟”在区里举办了合唱团第一场专场音乐会。2019年,“小候鸟”把专场音乐会开到了上海保利大剧院,在外地和本地读书的老团员纷纷专程“归巢”来现场观看。2021年,正值建党百年,“小候鸟”参加了全市优秀作品展播,原创歌曲《希望的光》获得了最佳原创作品奖。今年,王敏受邀参加了全市合唱教师骨干培训班,登上讲台,介绍郊区学校合唱教育的经验与心得……

人们对“小候鸟”逐渐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喜爱,“你们这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有专家对王敏说。

“小候鸟”在学校里的人气也持续升温,带动越来越多的孩子主动报名参加合唱团,“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周三练——平时一堂课,周五社团课,周末还有两小时的合唱团活动,可孩子们从不抱怨疲惫,也从未无故缺席,在这里,越来越多的孩子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然而,和最初预想的一样,“小候鸟”里的孩子,会匆匆来,也会默默离开。王敏说:“学合唱、学音乐或许只是这些孩子人生中非常小的一块拼图,虽小,但很耀眼,拼出了这些孩子人生的另外一种可能。”

“小候鸟”的第四任团长在中学阶段来到朱桥学校参加合唱团,逐渐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初中毕业后为了在上海继续学习音乐,她选择就读中职学校。由于专业优秀、成绩突出,她不但担任学生会主席、合唱团助理、校舞蹈团领舞,还获得了十分宝贵的“全国最美中职生”荣誉。王敏说,当时中职学校把喜报发到了朱桥学校,自己至今还记得鲜红的喜报握在手中时激动的心情:“后来这个孩子通过高考进入了专业院校,大学毕业后入职了上海一家知名音乐厅。竞争这个岗位的不乏知名音乐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她向我报喜的时候,我太高兴了。”“小候鸟”这块小小的拼图为孩子延展的人生版图,已经远超王敏的想象。

为自己歌唱也为他人歌唱

2022年,王敏加入了嘉定区教师赴云南支教的队伍,他组建了双柏县第一中学的首支学生合唱团、成立了当地首个合唱联盟、举办了当地首次校园合唱展演、为当地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把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

16年过去,王敏始终不忘初心。根据相关教师流动政策,今年他加入了嘉定一中及嘉一实验系学校教师团队,担任起嘉懿之声“民族大团结”合唱团的老师,让更多在上海求学的外地学生参与到合唱中——他在嘉定一中孔子像落成仪式上指导百名师生合唱《孔子》,消息登上“学习强国”;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相关活动中,他还指导孩子们与上海轻音乐团同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今年的一天,王敏走在校园里,意外遇到了自己当年的学生,孩子笑嘻嘻跑来向他问好:“王老师,给您惊喜!”——这个当年“小候鸟”里懵懂的孩子如今已经是研究生,作为实习老师,即将成为他的同行。儿时参加合唱团的经历,不但让这些孩子找到了兴趣所在,也帮助他们树立了人生目标——要为更多的孩子实现梦想。

近年来,长大后的“候鸟”佳音不断,这样的“惊喜”总是给王敏带来感动——一届届“小候鸟”带着梦想飞向祖国各地,不少孩子长大后报考了师范类大学,有的孩子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任教、也组建起当地学校的合唱团。

“这是走上了我的老路啊”王敏笑着说。看到这些孩子的选择,会让他不禁想起自己初到朱桥学校时的情景——那时,学校周围是美丽的田野,虫儿舞、蛙声忙,鸟儿清脆的鸣叫与音乐教室飞出的歌声相映成趣,淳朴而动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