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无为表演长稠舞
木偶剧《海关》剧照
木偶剧《白蛇传》片段
殷无为(右一)参加“从中国到沙加”古尔邦节戏剧节,为当地少年儿童讲解中国传统皮影艺术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由演员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为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形成了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各具特色的传统木偶戏。海派木偶戏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木偶特点的基础上,又创造出横挑木偶、巨型木偶等新的木偶品种,博采中外舞台艺术之长,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自成一派。2011年,海派木偶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海派木偶戏坚持了剧种自身的独特性,在舞台效果中保留了更多属于中国特有的人情儿味。”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主任、副教授殷无为与“木偶”结缘20年,在传承传统木偶制作技术和表演艺术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木偶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以及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能被更多年轻人接受和喜爱。(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谢江珊
从学习京剧到“玩转”木偶
今年36岁的殷无为祖籍山东、出生于安徽。因为父母喜欢听京剧,从小就送她去参加京剧兴趣班。“后来有一次我们全家去北京,路过北京戏曲学校,爸爸一时心血来潮,说闲也是闲着,去考个试吧。正好那天校长在,让我来一段看一看,我就来了一段。校长说:‘哎,这孩子不错啊!’”
殷无为回忆说,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其实还不错,“但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不排斥去过另外一种生活,我说我想去,后来就去了”。那一年,她不到11岁,这一学就是5年。
2004年,殷无为从北京到上海参加艺考,考入刚刚成立的上海戏剧学院表演(木偶)专业(以下简称“上戏木偶专业”)。作为中国首个成立的木偶专业本科班,第一届只招了14个学生。
行内有一句话叫做:一种木偶一种功。以杖头木偶为例,表演时要求演员用右手将木偶高举过头顶,左手拿两个扦子进行操控,对于臂力的要求非常高。其入门第一课就是练习静举,把重4~5斤的木偶高举过头顶,5分钟、10分钟……逐次增加时间,一直到举1个小时,累了也不能放下来,经过1~2个月的练习,通过后才能开始学习叉腰、动头等动作,学起来并不容易。
因为木偶与戏曲血脉相连,常规的声、台、行、表,对京剧科班出身的殷无为没有难度,木偶操纵才是她碰到的最大难题。“一开始没办法掌控木偶,感觉人被木偶牵控着走。关键就在于勤练习,越演到后面就越得心应手。”适应了之后,她看木偶就像小朋友看到喜欢的玩具一样,爱不释手。
毕业后殷无为进入上海木偶剧团当演员,她最喜欢的角色是海派木偶戏的经典之作《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里的孙悟空。“这个木偶非常重,尤其是第六场,在花果山时,身穿蟒袍的孙悟空至少有7~8斤重。那段时间,我一天要演四场,演完整个人都‘软’掉了,太疲劳了。”但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角色,以及在高强度演出中自己技艺的增长,让她咬牙坚持了下来。在上海木偶剧团的8年里,她从演员、导演一路成长为团长助理。
看过那么多木偶戏,殷无为发现国内的木偶戏研究“有史无论”,没有人从表演、导演、编剧、美学等角度去提炼。“我们需要大量的理论体系支持。比如现在常说的‘人偶同台’,除了木偶和人在一起表演,你要说出为什么人和偶要出现在同一个舞台上。我觉得我可以不做演员和导演,但是得做学术。”把关于木偶戏的学术研究提到一个高度上去建设,成为了殷无为交给自己的使命。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6年年底,殷无为回到了母校上戏任教。她发现木偶专业还没有一台正式立项的毕业大戏。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木偶联合会发布了“四大洲共演一台戏”的统一剧本,她便带着2017级木偶班的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制作了木偶剧《海关》——通过在机场海关这个特定的环境,以海关人员检查行李的契机,演绎了在二战和还未结束的局部战争中发生的故事。
在其中一段表演中,一位拿着奶瓶过安检的母亲,回忆了孩子想为自己刚出生的小妹妹拿一罐奶粉、却倒在了战火废墟中的故事。“他在被飞机不停追赶的过程中,幻想着出现一个巨人,帮他把飞机打掉、把坏人赶跑。最后他倒在血泊中,喊了一声‘妈妈’……”此时,背景音乐《心跳》响起,表达了处在战火纷飞中的孩子们渴望过正常童年生活的心愿。
关于这类战争与儿童的题材,木偶戏此前并没有做过,这对创作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想做一台不一样的木偶戏。”
团队在“让形式为内容服务”上动足脑筋,中国传统皮影率先登场亮相,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使用杖头木偶、布料铁枝木偶、提线木偶等多种不同技术进行演绎;为了更好地呈现出木偶的肢体表演细节,比如孩子幻想中的巨人,师生们大胆采用多媒体投影的方式进行强化突出,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让不同国家的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在《海关》的表演中,演员没有台词,只用音乐、音效、画外音,以及木偶的肢体动作,偶、道具与人之间的配合来推进剧情,也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剧后来荣获第九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优秀剧目奖”“特别推荐剧目奖”2项国家级奖项。“要勇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让大家知道原来木偶剧也可以获得这样的国家级奖项,主流的戏剧圈看到了我们。”殷无为感慨道。
关于这样的创新和尝试,上戏这群年轻的师生,一直在探索。“海派木偶戏最大的特点是在中西之间走出了一条路,抓住底蕴和内核,原汁原味地去传承,形式上再做突破。”
以木偶剧《白蛇传》为例,为了让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展现出木偶戏独有的魅力,他们选择融合古风、戏曲、流行音乐、音乐剧、脸谱、动漫元素,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突破,在内容上,将“盗仙草”变成“闯地府”、小青变成一条幻化成丝带的宠物蛇,还新增了蛤蟆精王道灵这一角色。在表现形式上,白素贞、许仙采用传统戏曲的“俊扮”(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对生、旦角色所扮演的各种人物化妆,略施彩墨以达到美化效果),与真人一比一呈现,而蛤蟆精、判官、孟婆等则用夸张的造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人偶合演也是《白蛇传》一大特色,让演员从幕后走到台前,与木偶一起出现在观众眼前。
此外,创作团队还将故事进行改编,加入现代化的思考,强调人物形象的立体和丰满。比如白素贞为挽救许仙而水漫金山,但在看到被淹没的城市和苦难的百姓后,最终化身巨蛇,选择与法海共同拯救百姓于洪水中。“白素贞最后跟许仙相认的时候,虽然是一条大蛇的形象,但却超越了人形,因为她已经悟到什么叫人心、什么叫善行,真正的善行是将小我融入大我中。”
扩大受众,脚不停歇
去年10月底,殷无为带队赴桂林参加2024桂林艺术节。当时木偶剧《白蛇传》在楼上演出,而全外国演员阵容的《肖申克的救赎》中文版话剧在楼下演出——“上午我在肖申克的背后看许仙,晚上我在许仙的背后看肖申克”,殷无为笑道。两个剧组互相观看演出,被观众评价为梦幻联动。“当时不少外国观众觉得我们的海派木偶表演情节曲折、音乐动听,表演更是栩栩如生。他们对蛤蟆精的表演印象深刻,并表示演出还引发了他们对于‘人的灵魂’的思考。我非常欣慰,这说明海派木偶戏探索的中西结合的道路,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而且效果非常好。”
近年来,海派木偶越来越受到重视,也收获了一些粉丝。此前殷无为在闵行区颛桥镇挂职时,曾导演了一部剪纸影戏《铜钟传奇》,讲述当地北桥地区发生的故事,重阳节时放在田园公园的大棚里演出。因为座位较少,现场排队观看的观众甚至“把帘子掀开,看得津津有味”,她突然意识到,“以前木偶戏强调艺术性和技术性,其实应该以观众为主,艺术是要给老百姓看的”。
为了扩大木偶戏的受众,上戏这群年轻师生经常下社区,到中小学给学生们开木偶戏社团课;参加上海市素质教育名师直播课堂;出品了具有木偶戏元素的文创产品,如钥匙扣、《白蛇传》人物立牌等,因其造型精美颇受欢迎。
年关将近,殷无为还没有停下脚步,为了让海派木偶戏被更多的人看见,近日她受邀带着17个学生去新疆参加当地春晚的录制。录制闲暇时,她就带着一群没见过大雪的“南方小土豆们”打雪仗、堆雪人,整个团队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木偶戏的沙滩上有很多好看的贝壳,希望有更多人来找这样的贝壳。”殷无为幽默地将自己与木偶戏的关系比喻为“在驴子头前拴一根胡萝卜”——“这一辈子就做这一件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