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如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已然成为教育领域亟待解答的关键命题。上海市陆行中学北校开展了2024学年以“走近非遗”为主题的非遗项目化学习活动,通过跨学科深度融合与沉浸式实践体验,带领学生近距离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感悟匠人精神的丰富内涵。
突破传统课堂,开启非遗实践新征程
陆行中学北校大胆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引入STEAM教育理念,巧妙地将本土非遗文化与工程设计流程相融合,精心打造出独具特色的“非遗+”课程体系。学生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从“纸上谈兵”迈向“躬身实践”。他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聆听专业讲解、开展小组研讨等方式,深入探究非遗的历史渊源与工艺特色。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积极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思考如何让非遗文化“活态传承”。
解码文化:探寻非遗技艺背后的哲学智慧
在竹编课程中,学生们通过亲手编织,深刻领悟到“未出土时便有节”的竹文化精神,切身感受到竹子坚韧不拔的品格;在徽派建筑赏析研究中,他们从建筑精巧的布局与装饰细节里,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仿佛触摸到了传统文化深邃的灵魂。
指尖匠心:见证非遗技艺的蜕变新生
在非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亲手编织竹器、绘制传统图案,每一道工序都倾注着专注与耐心。在实践过程中,他们真切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精细与复杂,也深刻感受到匠人们“一生一事”的坚守与执着,见证了非遗技艺在现代教育中的“破茧成蝶”。
跨学科融合:展现非遗的多元魅力
非遗项目化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了多维度融合创新。语文与艺术的结合,让学生们创作出了生动形象的产品说明书和富有感染力的广告语。例如,竹编作品“结缘环”的推广词“绵长竹丝象征思念”,既彰显了语言的美感,又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数学与工程的融合,则促使学生们运用几何知识绘制设计图,精准测量材料尺寸,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完美契合,展现出非遗文化的“七十二变”。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们对非遗传承的艰辛与坚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他们意识到,非遗绝非“老古董”,而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正如一位学生在总结中所写:“非遗传承人用‘守正创新’的故事告诉我们,专注与坚持是成功的基石。”
未来,陆行中学北校将持续探索非遗教育的创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的手中代代相传,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