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是全国护肤日。相信每位女孩都曾有过因护肤品使用不当导致皮肤变“敏感”的经历,然后想尽各种办法“自救”。殊不知,不管是购买主打修复的护肤品,还是自行用药治疗,都有可能治标不治本,反而加重症状,延长修复时间。那么,如何在“变美”的路上避开这些“坑”?
擅用过敏药,没想到更“敏感”了
最近,28岁的刘女士面部出现红斑、瘙痒等症状。她自行去药店购买药膏外涂,刚开始症状有所缓解,但是良久不愈,于是她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
该科朱凤副主任医师发现,刘女士的情况是典型的“过敏性皮炎”症状。“类似的病例在皮肤科临床当中经常碰到,这种情况除了与个体体质敏感相关外,大多与化妆品和护肤品选择不当有关。”
治疗皮肤问题勿想当然
朱凤提醒,当皮肤出现不适时,千万不要想当然,应当遵循规范护肤。
“皮肤本身比较敏感的人群,日常做好最简单的保湿、防晒即可。皮肤有问题的患者在使用护肤品过程中,如果前期效果显著,后期开始出现问题,可根据情况考虑更换。”
有的患者会自行购买一些药膏进行治疗,使用时应根据皮肤耐受程度调整用药浓度。老年人、妇女、儿童耐受力差,用药浓度不宜过高。
此外,治疗要有连续性,要遵从皮肤的自我修复规律。很多皮肤问题容易从急性发展为慢性,有人觉得一旦瘙痒、紧绷等症状消失了,就是“康复”了,于是就停止治疗。但这时的皮肤其实还没有恢复正常状态,仍然是敏感的,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可能又会加重。遵照皮肤修复时间,症状较轻的患者起码也要坚持治疗28天,如果症状较重可能需要4~6个月。 据扬子晚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