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朱洁静 新浪微博@朱洁静_久而久之
近日,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携经典舞剧《朱鹮》重返舞台,经历手术、大病初愈的她形容自己“经历了一场暴风雨”。她说:“舞台就像是一味良药。我终于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当我重新站上舞台、张开双臂,我感觉自己活过来了。”
5月14日,朱洁静在社交平台账号晒出自己躺在病床上和舞台上的照片,并写道“轻舟已过万重山”。生病期间,她曾经无数次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回到舞台,最终凭借极强的毅力,朱洁静选择与疾病和解:“这场病也许是老天给我的一份礼物,病痛在我身体里,给我的舞台生涯增加了厚重的分量,是我艺术生命中的一次别样体验。”此前,朱洁静曾4次登上春晚舞台:2020年的《晨光曲》、2021年的《朱鹮》、2023年的《碇步桥》、2025年的《幽兰》,她以灵动的舞姿多次惊艳观众。
朱洁静6岁便进入了浙江嘉兴青少年宫的舞蹈兴趣班。9岁那年,上海舞蹈学校到嘉兴招生,一身灵气的她通过层层选拔,在三千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中脱颖而出。经过日复一日严格的训练,16岁从舞校毕业后,她进入上海歌舞团,第二年就拿到了中国舞蹈界的最高奖——“荷花奖”金奖。24岁的她,成为上海歌舞团首席舞蹈演员,从群舞跳到独舞,独舞跳到首席,又跳到团里最高级别的“荣典首席演员”。
但对于舞者来说,伤病就是生活的一部分。2009年8月,朱洁静在排练中出了意外,膝盖髌骨滑位,左腿内侧韧带大撕裂,医生给出“不能跳舞”的诊断。倔强的朱洁静选择了高强度康复训练,几乎找遍了全国的运动医学医生,经过5个月复健,她奇迹般地重返舞台。“骨头裂开后再恢复,它会变得比以前更硬。”她说道。
去年秋天,朱洁静患了重病。住院、手术、恢复……她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痛楚与艰辛。这次大病,让她的身体经受了犹如狂风暴雨一般的打击。“作为一名舞蹈演员,以前骨头伤了,会慢慢长好;腰扭了,肌肉会渐渐修复。而这一次并不是咬紧牙关、挥起拳头就能战胜的。”与病魔缠斗的每一天,她都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病痛的出现让她对舞台艺术、对职业生涯多了一份厚重的体悟。“手术后,将近8个月没有上台,这对舞蹈演员来说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在剧中,朱鹮最终失而复得,那么我呢?我能否重新绽放于舞台?”冥冥之中,《朱鹮》这部作品为她的生命注入了能量——2014年《朱鹮》首演至今,走遍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90个剧场,两次受邀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4次出访日本,巡演场次超过135场,2018年登上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并受到热烈赞誉。
《朱鹮》创作契机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当时,有《天鹅湖》《孔雀》这样优秀的作品在前,朱洁静每天在排练厅里把自己“熬成一只鸟”,她反复探索,将身体“变成积木”,经典的舞蹈动作“环臂羽冠”由此诞生——左臂环绕,左手在额前做出羽冠造型,右臂从背后绕过,手心反折扣在左腰,两臂手肘形成折角。“所有困难成就了舞台上的她。”搭档王佳俊如此评价朱洁静。见面会现场,朱洁静和王佳俊再现了这一动作,她表示:“也许我没有办法像手术前那么轻而易举地做到(动作),但我依然认为,身体的疼痛可能也是艺术生涯中的一种修炼和滋养。”
5月9日,朱洁静与同事们进行《朱鹮》联排。大病手术后,她很久没有进过练功房,一直是自己单独训练。“联排时演员们说,朱姐,好想你。那一刻,我觉得真的没有办法离开舞蹈,离开这个大家庭,身后这么多弟弟妹妹,一代又一代的孩子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演出成长。”朱洁静说。而在她的社交平台评论区,大家纷纷为她的复出献上祝福,朱洁静大方回复:“大家的关心都收到了。我还会继续舞蹈,会用更爱自己的方式继续舞蹈。”
摘编自人民日报、钱江晚报、新浪微博@朱洁静_久而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