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即俗称的“中风”,作为一种突发性脑血管疾病,犹如隐匿于暗处的健康杀手,在全球范围内肆虐,已成为导致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通常源于脑血管的两种极端病变:脑血管突然阻塞,即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破裂出血,即出血性脑卒中。这两种病变均会导致脑组织遭受严重损害,进而引发一系列危及生命及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
发病机制不尽相同
研究表明,我国每年新发卒中病例约394万例,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75%,出血性卒中约占25%。尽管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均属于脑血管疾病范畴,但它们的发病机制与治疗原则截然不同。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通过“通血管”手段进行干预,如使用抗血小板、抗凝或溶栓药物;而出血性脑卒中则需要“止血”,重点在于控制颅内压、调节血压,必要时进行手术止血并清除血肿。当出血性和缺血性脑卒中同时发生时,临床上称之为“混合型脑卒中”。这种情况虽不常见,但异常凶险,且处理难度极大。这种合并型卒中可能由多种病因引发,其中最常见的是脑梗死的“出血性转化”,即在脑组织经历缺血坏死后,局部血管壁变得脆弱、通透性增加,尤其在溶栓或血压骤升等因素作用下,血液渗入脑组织形成出血灶,甚至发展为大面积出血。这种情况常见于大面积脑梗、接受过溶栓或取栓治疗的患者,或血压波动剧烈、同时服用抗凝药物者。
此外,急性高血压发作也可能同时引发脑出血和缺血。在血压急剧升高的情况下,小动脉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破裂出血,而另一部分小血管则因高压收缩痉挛而闭塞,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类病变常见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尤其在突然停药、情绪剧烈波动或剧烈运动后发作。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因心脑血管疾病而长期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如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人群,也可能在出血的同时出现多发性缺血灶,形成复杂的“混合病变”。
老年人也易出现这种合并卒中情形,他们往往存在严重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弹性下降、管腔狭窄。对于接受过脑血管介入治疗(如溶栓、动脉取栓、支架植入)的患者而言,尽管手术初衷是恢复血流,但术后灌注增加也可能导致脆弱血管破裂出血,原有的缺血灶也会扩大,从而出现术后“既出血又缺血”的危险局面。
混合型脑卒中的识别与治疗
临床上识别混合型脑卒中至关重要。患者常表现为突然的一侧肢体无力、言语困难、意识模糊,伴随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且病情反复波动甚至急剧恶化。对于此类患者,早期检查越早,越有机会挽救更多的脑细胞。紧急时应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尽快进行头颅CT以判断是否存在出血,必要时加做MRI、MRA以及CTA或DSA来评估脑血管情况,同时配合实验室检查以掌握凝血功能、电解质、血糖等基础状态。
在治疗方面,应秉持“时间就是大脑”的原则,精准平衡两种病情的需求。简言之,出血需止住,缺血则需保住,任何偏颇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急性期治疗的首要目标是抢救患者生命,包括合理控制血压、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补氧、使用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以及防止抽搐、呕吐和再次出血。随后根据病情动态调整治疗策略,是否继续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必须在专科医生评估后慎重决定。降压药也需灵活使用,避免血压过低导致缺血灶加重或过高引发再次出血。如出血量大或出现脑疝征象,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处理,而小面积出血一般采取保守治疗。
卒中后恢复阶段,家属的照护和配合尤为重要。由于出血与缺血同时存在,患者恢复往往缓慢,但在住院早期,若能细致护理,包括给患者翻身拍背预防肺部感染,观察其吞咽反射防止误吸,密切配合医生监测其意识与生命体征变化,有望为康复争取更多时间。病情稳定后,家属应积极协助患者参与康复训练,包括肢体运动、语言训练等,同时注意防压疮、防血栓和维持良好的消化排便功能,严格按医嘱服药并定期复查,不擅自调整药物。
预防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值得强调的是,预防是应对混合型脑卒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核心内容包括:控慢病、调生活、早筛查。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血管病的首要任务。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维持在130/80mm 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的血压建议控制在140/90mm Hg以下。
规范治疗心律失常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能够减少因心脏疾病引发脑卒中的风险。合理使用抗血栓药物,在预防血栓形成的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如颈动脉超声、头颅CTA等,能够早期发现脑血管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保持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取,有助于维持血管健康。适当运动可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抵抗力,如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均为不错选择。良好的情绪调节亦不容忽视,人们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总之,尽管合并出血与缺血的脑卒中极其凶险,但只要家属能够冷静应对、配合医生治疗、认真护理,以及积极参与康复训练,许多患者仍有希望恢复基本生活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决策与理性行动,是挽救患者生命与生理功能的关键所在。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万志平(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