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虹、韩凤母女研究兔子灯制作工艺
活灵活现的兔子灯
迷你兔子灯只有手指长
韩凤(右)教家长和孩子制作兔子灯
韩凤(右)与外公“江南灯王”何克明(左)在一起
灯彩,又叫花灯,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精美别致的灯彩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自古以来就广受欢迎。在中国灯彩文化的悠久发展历程中,上海灯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提到上海灯彩,便绕不开有着“江南灯王”之称的何克明。这位立体动物灯彩的开创者,活跃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又巧妙融入西洋雕塑艺术的灵感,终成匠心独具的艺术风格。他还突破性地以铅丝缠绕皱纸替代传统竹篾,构筑起立体动物的骨架——这正是其灯彩的精髓所在。经他之手扎制的灯彩,骨骼结构精准无误,工艺细致入微,造型栩栩如生,姿态灵动传神。
传承的火炬在家族中代代相传。何克明的女儿何彩虹习得了父亲的独门技艺,并将传统兔子灯玩出了“百般新意”;何家的第三代,何克明的外孙女韩凤,在埋头钻研灯彩技艺的同时,还将这一非遗“火种”推广到社区,让社区居民和孩子们领略到“何氏灯彩”的传统手艺之美。(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丁雨
从布店学徒到“江南灯王”
耄耋之年的老人,制作起兔子灯来并不容易,费眼力,也费精神,但何彩虹还是乐此不疲。每当沉浸在灯彩的世界里,何彩虹就会想起父亲何克明创立“何氏灯彩”的往事。
上海灯彩分为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以何克明为代表,创作的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是上海灯彩艺术最精粹的部分。1894年,何克明出生于上海一个贫困的家庭。据说,自幼喜爱手工制作的他与灯彩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是在某年元宵夜——董家渡街上舞龙灯,一条金碧辉煌的彩龙翩翩起舞,通体熠熠生辉。被深深吸引的何克明,不知不觉跟随舞龙队走了十几里路。第二天,他就用竹篾扎出一条活灵活现的龙。
14岁时,何克明到十六铺锦泰义洋布店当学徒。业余时间,他经常扎制一些灯彩到城隍庙附近售卖。何克明虚心向老灯彩艺人学习技艺,同时博采南北灯彩之精华、吸收西洋雕塑艺术,运用搓、扎、剪、贴、裱、糊、描、画等多种技法,以立体动物骨架为精髓,糊上纸面乃至绢绸绫缎,制作的金鱼灯、仙鹤灯、凤凰灯、孔雀灯大受欢迎。1927年起,何克明开设糕团店,闲暇时扎制灯彩骨架,临近节庆糊上纸面,在城隍庙旁租店面出售,有时也在大世界、新世界门口摆摊,“灯彩何”的名号就此响亮起来。然而时局动荡,那时的他不能以灯彩作为谋生主业,何氏灯彩一度沉寂。
1951年,何克明扎制的雄鸡、仙鹤、翠鸟、长寿鸟灯彩在民间艺术展览亮相,被广泛关注,“何氏灯彩”重现于世。1956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何克明作为民间艺人被聘为该单位研究员。他的作品曾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元首的,也有被博物馆收藏的。
出于崇拜和敬意,何彩虹小心翼翼地将报纸上关于父亲的文章逐一剪下,作为重要资料保存起来。其中,有张照片被小心珍藏,那是1985年2月,年仅17岁的韩凤与92岁的外公何克明一起制作龙船灯的照片。“外公从小就是我的偶像,他不仅很聪明,一学就会,还很有智慧,经常教我们小辈很多人生哲理。”韩凤说起何克明的往事,不由地发出阵阵赞叹。
将兔子灯玩出新花样
2008年,上海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门技艺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何克明的女儿何彩虹,正是在此时坚定了传承之路:“看到父亲的灯彩技艺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与喜爱,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它传下去。”因属兔的缘分,何彩虹对兔子灯的制作倾注了更多心力。在她眼中,兔子灯不仅是兔年的符号,更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文化印记:“正月十五既是新春的延续,又是月圆人圆之时,兔子象征着月中玉兔,承载着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是传统文化里鲜活的印记。”
一件传统灯彩的诞生,总要历经诸多繁复工序:拉直铁丝时需力道均匀,包纸要讲究平整服帖,雕塑骨架得精准勾勒形态,最后裱糊更是考验手上的分寸——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耐心。即便只是一只看似简单的小鸟灯,从开工到完工也得耗上大半天功夫。而这其中,最见功力的莫过于骨架构成,它就像灯彩的“灵魂”,直接决定着作品能否形神兼备、惟妙惟肖。
在“老法师”手中,传统兔子灯也能玩出百般新意。何彩虹设计的兔子灯便是如此:工艺恪守传统精髓,图案透着精致巧思,更难得的是耐用性——它不只是元宵节里给孩子带来惊喜的玩物,过了节,摆在屋里当日常饰物,那憨态可掬的模样也能为生活添几分趣致。每次瞥见,节日的喜悦便会从心底悄悄漫上来,化作平常日子里的一抹甜。
“把原来弯曲的铅丝用小木板搓直并使之失去弹性后,‘听话’的铅丝才能被弯折成需要的形状。之后,再用薄如蝉翼的皮纸把铅丝包裹起来,如此便于在骨架上裱糊。”这是灯彩的基本功。铅丝搓不好,花灯的骨架就会没型、不好看,而骨架本身可以说是灯彩的精髓。对何彩虹而言,制作兔子灯最重要的便是骨架。“美人在骨不在皮,灯也一样。”她常把这话挂在嘴边。自小看着父亲制灯,那些关于骨架的门道早已刻进骨子里。
而一盏精美兔子灯的产生,除了基本功外,还需要足够的审美与耐心。何彩虹手下的兔子灯设计独出心裁:一盏兔子灯需要经历50多道工序,用到30多种饰品材料,由6个大小不一的圆环巧妙构成骨架,一绕、一转、一扭的动作组合,简单利落又异常,成品结实,为兔子灯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姿态打下了坚实基础,通常她制作一只兔子灯需要花费整整一天时间,而机器制作扎灯一天可以扎出好几个。
在灯彩世家长大,韩凤从小耳濡目染,也开始制作何氏灯彩。出生于1968年的她,如今已退休,有了更多时间和母亲一起做灯。
齐心让传承“不停步”
为了让何氏灯彩传承“不退休”,母女俩常常相伴埋头钻研技术,家里有限的空间铺满了各种材料。韩凤介绍:“我们的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一个兔子灯的骨架是6个圈,越小越难做,因为固定铁丝和胶带需要恰到好处的手劲,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绵软,6个圈互相缠绕,简洁又结实。”在做兔子灯方面,韩凤在母亲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自己新的想法。
韩凤做的兔子灯,既有复古也有创新。传统灯彩的色彩很“实”,常常是大红大绿的模样,而韩凤则时刻关注当下流行趋势,精心挑选各类上乘布料,并巧妙配色,只为让每个时代的人都爱上这门传统手艺。为了增加兔子灯的赏玩度,韩凤不断创新,例如将兔子灯的“皮”换成织锦缎。青花瓷、桃花、吉祥纹饰……织锦布花色图案多,色彩也丰富,增加了成品的观赏性。“比如发财猫图案的兔子灯,兔身上的那张猫脸,是我从发财猫布料里找出猫脸花纹,选取合适的大小,剪下来糊上去的。”此外,她还推出了多种尺寸的兔子灯:巴掌大的兔子灯可以放在防尘盒里,做成摆件。更有迷你款的兔子灯,被十几厘米的小玩偶提在手中,与其身上的传统服饰相映成趣。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女俩制作兔子灯的技艺已炉火纯青,现在最让她们担心的还是后继无人的问题。为了讲好非遗故事,2018年,韩凤创建“荷菟手工艺品工作室”,母女俩经常会举办一些兔子灯制作课程,让学生和社区居民领略传统手艺之美,为他们带去非遗的“火种”。去年,何彩虹小女儿的外孙女出生,给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喜悦,一家人合计给宝宝取名“灯灯”,一方面是希望宝宝能延续家族的传承,另一方面也希望她能像一盏明灯一样给大家带来温暖和希望。如今,已经8个月大的灯灯经常跟着妈妈来到何彩虹家,看着妈妈和曾外祖母学习兔子灯的制作,新的传承正在悄然发生……
“我们家的心愿,就是继续做上海最好乃至全国最好的兔子灯,将灯彩的魅力发扬光大。”如今,在何彩虹和韩凤母女二人的发扬下,上海灯彩进入了更多商场和非遗中心。当老人将手中的兔子灯递到孩童手中,暖光映着两代人的笑颜时,或许就是非遗传承中最美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