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我国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消除肝炎”,旨在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控制病毒性肝炎流行,减少与病毒性肝炎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及其导致的死亡,朝着“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迈进,为健康中国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肝炎病毒感染,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我国约有7000 万乙肝病毒感染者。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可以入侵肝细胞,并在肝细胞中大量复制,导致肝细胞死亡,亦可造成肝功能损伤和炎症,部分慢性肝炎会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对很多慢性肝病患者来说,只要能去除病因或控制病情,就能有效阻止或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乙肝患者
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肝患者通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可控制疾病发展,目前临床推荐的药物主要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和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疗效强,作用可靠,但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备孕女性和孕妇不能用;替诺福韦酯对胎儿无致畸作用,孕妇可用,但存在潜在的肾毒性,并可能影响钙、磷代谢,引起骨病;聚乙二醇干扰素疗程固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e 抗原的转阴率较高,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但副作用大,对胎儿有致畸作用。上述药物各有特点,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和应用。
经过规范治疗
丙肝已可治愈
丙肝主要经血液传播,随着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成功和临床应用,丙肝已成为可治愈的疾病,患者应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索磷布韦、达拉他韦、维帕他韦、阿舒瑞韦及其复合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12~24 周的规范抗病毒治疗,95% 以上的丙肝患者可治愈。
对付肝癌
早筛、早诊、早治
数据表明,晚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为20%以下,而早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70% 左右。因此,对发病隐匿、病死率高的肝癌,早筛、早诊、早治是降低病死率最好的办法。
早筛、早诊主要针对肝癌高危人群,包括:感染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
目前,国内外指南主要推荐用肝脏超声检查联合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进行肝癌筛查,高危人群宜每隔6个月至少进行1 次检查。
近年来,根据风险等级对高危人群进行分层管理的“金字塔”式筛查方案,通过初筛(识别中高危人群)、精筛(识别极高危人群)、早诊(密切随访、及早诊治)逐级浓缩的金字塔模式,可提高早期肝癌检出效率。
通过检测血浆中特定的肝癌极早期标志物,可极早期预警肝癌的发生,有望作为肝癌个体化筛查或诊断的重要补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樊嘉(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