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燕(右)与村民在田间
训练中的女兵们被晒得黝黑,左六为陈天燕
“朱雀小院”一角
乡村里的直播间红红火火
天安门东华表至西华表,96米、128步,这是陈天燕生命中最具分量的距离——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上,她是女兵方队中唯一的上海籍战士。2023年,她在浦东新区万祥镇新建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两年时间里,让昔日零散的农家地变成了千亩连片的“无人农场”,她还在村里建起直播基地、开发网红套餐。日前,她当选2025年度上海“最美退役军人”,带着这份荣耀继续扎根田间地头,用实干描绘乡村振兴的新蓝图。(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傅佩文 实习生 谷彦玮
参加阅兵式
是一生的荣耀
陈天燕成长于万祥镇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17岁那年,她光荣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的一名通信兵。还是一名新兵时,她就展现出性格中的聪慧与坚毅,仅仅一周就背完了5000个电话号码,由于成绩突出,一个月后她被调到首长台,很快便练就了“听音识人”的本领:“对面仅仅‘喂’一声,我就知道是谁。”2007年她考入第四军医大学(白求恩军医学院);2009年她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女兵方队中的唯一上海籍战士。
阅兵选拔如大浪淘沙。全军数千女兵历经多轮淘汰,最终仅剩300多人挺进阅兵村。在北京沙河阅兵村的13个月里——无论是零下15℃的寒风刺骨,还是40℃的高温暴晒,每天11个小时的训练量雷打不动。她每天要跑3趟3公里山坡,绑着沙袋练踢腿;凌晨5时负重奔跑3公里已是日常,陈天燕凭借钢铁般的意志,硬是将成绩从15分钟提到12分钟;正步定型训练时,她的双脚布满血泡,必须注射封闭针才能站立。泛黄的日记本里记录着训练生活的日夜煎熬——“在一次考核中,刚冲过终点,我就瘫倒在地,鲜血浸透鞋袜。”陈天燕笑说自己“拿不出脚”,因为双脚早已严重变形。
除了体能储备,心理素质也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在一次重要合练中,表现优异的陈天燕突然被通知调入替补队伍,替补队员的训练强度与正式队员完全相同,却可能永远无法走上天安门。“十几个月的血汗白流了……”陈天燕躲在宿舍痛哭,但是抹干眼泪后,该完成的任务一项没落。后来她才明白,这是对骨干队员的“特殊磨砺”——让她们体会当替补队员的失落,从而学会怎样去体谅别人、凝聚团队。
经过层层严格训练,陈天燕和战友迎来了一生难忘的时刻。
2009年10月1日,“雄壮的音乐响起,心脏扑通扑通地跳,我死死盯着前方的帽檐,96米、128步,精准如标尺,我两条腿快僵直了,仿佛是凭着肌肉记忆‘飘’过去的”。十里长安街上响彻云霄的那一声声“为人民服务”,至今还在她脑海中回荡,勇于奉献、艰苦拼搏的阅兵精神从此成为她一生的信仰和准则。
此时,这位在长安街踢正步的年轻女兵不会想到,15年后,那双曾在阅兵村磨烂军靴的脚,会踏在万祥镇新建村的田埂上,奔赴乡村振兴的“别样战场”。
而更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在那段阅兵村的岁月里,爱情与另一份温暖的亲情也接踵而至。
退役面临多种选择
毅然回乡二次创业
仿佛是短剧小说照进现实,陈天燕的身世颇有传奇色彩:她出生于温州一户商人家庭,尚在襁褓中便被抱至上海农家长大。她从小便知晓自己身世,但直到在阅兵村与前来寻亲的亲生父母相认才得知,亲生父母经过多年经商,家境十分殷实,自己竟成了名副其实的“富家女”。
2010年,陈天燕退伍,家人们希望她回自己家酒店入职管理岗位,很多人也劝她,“你家里的条件那么好,完全可以回去享清福”。但是陈天燕难舍乡情:“当我站在临港大道向北眺望,远处金黄的油菜花海与碧绿的稻田在春风中起伏,那里是我的家乡——万祥镇。虽然离开了军营,但我的内心依然充满着军人的热血与担当。我愿将我的青春与热情奉献给这片养育我的土地。”
万里沃野燕归来,这次,她还带来了自己的另一半。
当年阅兵方阵里那个调皮的“刺头儿”,在陈天燕丈夫记忆中却是难得的“率真与可爱”。在沙河阅兵村里,当其他队员在树荫下休息时,有个上海姑娘总是被“罚站”。“她军帽下淌汗的脖子绷得笔直,嘴角却偷偷往上翘。我以为这姑娘不服管,后来才发现她在用自己的方式逗队友开心。”而陈天燕在描述自己的丈夫时,眼神中也带着光:“他是帅哥一枚呀!”
2016年,双胞胎儿子的出生给这个小家庭带来了双倍的欢乐。带领团队的时候,陈天燕有着女兵的严格风范,而转头给孩子擦嘴角的动作却轻得像抚摸羽毛。“我几乎没有训斥过他们,也不辅导他们作业,但会在水稻边教他们观察蚯蚓。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我基本都会同意。”面对孩子,她展现了一位母亲全部的柔软和温情。
从“猪头肉”到“数字人”
“土味新生”引爆流量
陈天燕总说自己有两种性格,上海的养父母给了她很多的陪伴和包容,而经商的温州父母敢想敢闯的精神似乎也天然流淌在血脉里。这份刚柔并济的特质,加上5年军旅生涯的锤炼,让陈天燕在投身新建村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魄力十足。“没有资金,想办法挣,没有团队,那就自己干。”
2023年5月,位于新建村内的一座林地看护房合同到期,为了盘活闲置资源,在镇里的支持下,陈天燕决定将其打造成一个乡村会客厅,并为其取名为“朱雀小院”。靠着30万的政府帮扶资金,她带领村干部,挽起袖子,硬是将破旧的平房打造成集餐饮、咖啡、文创、活动于一体的美丽小院。“我的上海妈妈以前也是个村干部,从小跟着她走家串户,我学到了不少与村民打交道的本事。”在陈天燕的带领下,小院从点单、上菜、做咖啡到后厨管理,所有工作都由新建村的村民和村委干部一手包办。端咖啡、上菜时,一声声“阿姨、爷叔”“弟弟、妹妹”,亲切的称呼融合着乡音,让人倍感温馨。
村里的工作人员黄雨晴回忆道,当时无人会做咖啡,大家请来临港咖啡厅的师傅,村委工作人员全员上阵,用酱油加洗洁精模拟拉花,刻苦练习。如今,这群曾经的“小白”已经能娴熟地为客人调制各种风味的咖啡了。
最难的,还是村民的“信任和信心”。“会有人来吗?能赚钱吗?亏了算谁的?”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陈天燕动用自己身边的各种关系,邀请自家亲戚当第一批“顾客”,还拉来自己朋友为小院“招商引资”,忙不过来的时候,她系上围裙亲自下厨……每日的操心奔波,让她“白头发和皱纹都出来了”。看着她身心俱疲的样子,连孩子都心疼:“为什么妈妈要围着围裙当服务员?为什么要这么累呢?”“因为妈妈曾经是一名女兵,因为我坚信,未来会像这广阔田野一样,充满无限可能。”
2024年年底,村头一家售卖当地特色猪头肉的店被依法拆除,掌勺的爷叔打算关店颐养天年了,“猪头肉”制作工艺面临失传。陈天燕灵机一动,不如将这一特色引入“朱雀小院”。会烧这道传统菜的人并不多,在她的多番努力下,终于找到一位曾在学校食堂工作过的阿姨。新鲜猪头烧煮后冷压成型,再切成透亮的薄片,香气扑鼻。没想到,“猪头肉+咖啡”的组合引爆了朱雀小院的流量,在今年4月的桃花节期间,小院单日营业额高达1.5万元,“翻台都来不及”。
继乡村会客厅大获成功后,陈天燕敏锐地观察到电商直播的巨大潜力。当时万祥镇政府、港城集团与爱奇艺奇秀直播三方合作开发的“港城·奇秀梦想中心”就落户在新建村,通过技术、人员等各方面的合作与支持,她推动打造助农直播平台,致力于本地农产品推广。随着老旧村委楼改造升级,一个有三层楼面,配备绿幕、实景厨房等先进设施的直播基地正式建成,如今的“奇秀梦想中心”已建立起乡村自主运营的直播模式。
退役不褪色,从长安街的96米,到田间地头的千万步,陈天燕将军旅生涯淬炼的钢铁意志与阅兵精神深深融入脚下这片乡土。如今,从灶台的“猪头肉”到绿幕前的“数字人”,新建村的内生动力,成功接入了数字洪流:平台可24小时不间断助农带货,实景挂满时尚衣物,虚拟背景展示万祥稻田,“不露脸直播”呈现精美糕点……羊肚菌、万祥大米、蜂蜜等“绿野”馈赠,正通过互联网飞向更广阔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