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薑”平台致力于挖掘长者故事,提倡“迎老”生命教育
陈伊敏(右)与“老薑大使”在一起
“你印象中老人、长者是怎么样的?”资深媒体人陈伊敏曾做过一次问卷调查,300多份回应中,最多被提及的是:“病患”“孤独”“被照顾”“贫穷”。
“为什么人老了之后,总是被视为负面和问题?”长期担任社会专题报道的陈伊敏十多年前开始聚焦老年问题。香港社会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人口老化越来越严重,有人甚至形容“高龄海啸”已来临。对这种论调陈伊敏不敢苟同。传媒呈现了什么样的老年景像,大众对长者的集体印象,影响着每个人对“变老”的理解与想像,乃至影响着不同世代的相处。历史上,从未像今天有这么多的高龄人口,老年生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自主而多元。社会需要揭露问题的声音,是否也可倡议新的角度,去演绎一个值得期许的老年?
陈伊敏因而到德国探索他们那里长者的生活,由好奇到受启发:“不管活到多少岁,都可以点燃生命的火花。”她决定创办社会企业“老薑”——提倡“迎老”生命教育的创意平台,以真实故事推动高龄社会的创新、想象力和多元生活方式。
陈伊敏先后与十多家慈善机构合作举办“老薑有故事”工作坊,培训了200多位老年人学讲自己的故事,做公众教育。再从中遴选出20多位长者担任“老薑大使”,接受10堂讲故事的深度培训,他们并已在陈伊敏的带领下“出征”,到多间大学和中学,给年轻人“讲故事”。这20多位头发斑白的长者——“老薑大使”都是精心打扮,他们在一起总是精神抖擞,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丘嘉明 整理报道
人生故事多姿多彩
第一批20多位“老薑”,从66岁到85岁:有面对弱视、听力障碍、截肢困苦的,克服了各种困难重新投入社会;有不断接受挑战,去南极跑雪地马拉松、去戈壁沙漠参加越野赛;有70岁跳街舞,有80岁才学烧菜……每一位都是饱经世故、阅人无数。要邀请带动他们一起做公众教育,并非容易的事。
“我很欣赏长者的学习能力。”陈伊敏说,有时讲故事设计限时3分钟,时间一到,会被残酷打断。起初“叮咚”声响起时,很多“老薑”的开场白还没讲完呢!现在他们已习惯言简意赅。有的“老薑”一开始讲故事都是带着悲伤的情怀,讲述“伤心往事”,催人泪下。过了一段日子后,他们所讲的故事,内容渐渐变得明亮,听的人也感到开怀。大家不仅一起哭,更多一起笑。
“每一次带‘老薑大使’进大学讲堂,都像是见证奇迹的时候。”陈伊敏说讲故事之前,他们都会问学生平时对长者的印象,答案常常出现“体弱、固执、啰嗦、疾病、守旧……”等词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故事互动后,学生对长者的印象,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反转,关键词变成:有趣、自由、丰富、惊喜、创意、健康……“这让我更加确信,长者讲道理,难免会有太多立场,隐藏太多对与错,讲故事则是以平等的视角,邀请他人从故事中,一起看到当中的可能性。”
“老薑”佳哥,今年74岁,腰板挺直,精神矍铄。他笑说:“我有‘三高’!开心快乐指数极高、体能体魄超高、好的胆固醇偏高。”他到高校跟年轻人讲自己参加各种大型运动的“战绩”,最能让年轻人折服,完全剥去认为长者是体弱多病的标签。
佳哥64岁时组龙舟队当教练,学员从18岁至81岁,无论体力好坏、高矮肥瘦,只要肯练,他都有教无类。
佳哥讲得最多的是70岁跑新疆戈壁无人地带沙漠的经历。沙漠昼夜温差大,更是无涯无际,难辨方向,全程108公里,靠组织方沿途插上的百面旗帜给予指引。那次赛事平均参赛年龄是30至50岁,超过3000人报名,约三分之一人完成赛事。佳哥用了22小时6分钟,以第24名冲线。3名70岁参赛者,只有他一人完成赛事。
当他从第69面旗帜跑向第70面旗帜时,沙漠中的第一束曙光,迎来了他的70岁。他一边跑,一边为自己唱生日歌,跑到第70面旗帜,佳哥揽着旗杆,等待后面的选手到达,为他拍了“人生最难得的一张相片”。
佳哥参与“老薑”是出于“义气”,并且认同陈伊敏的理念,后来得知竟要亲身上台演绎故事,就想打退堂鼓。“因为我知道自己,随时会发昏、吃‘螺丝’。”但佳哥讲义气,既然答应了,就全情投入苦练,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将故事立体化,呈现出画面……“回望自己过去,只是默默耕耘,没曾想过把自己的生活公开,竟然可以这么精彩难忘。”
美莲是“老薑”团队中最年轻的一位,65岁,衣着得体,温厚中带着坚毅,在她身上看不到关于“老”的特征。美莲退休前在盲童学校做老师,她的眼睛在退休的第一天患了黄斑裂孔,做手术后趴在病床上20多天后,眼中的世界已经无法恢复原来的模样。“患了眼疾,我才真正了解我的学生的感受……”美莲说,工作了大半生对退休有很大的憧憬,希望可以尽情去玩,谁知退休第一天就要面对这么大的生命功课。“最初两年很难过,总是回想从前……但我不想我的退休生活是这样,我开始重新起步。”
后来她遇到陈伊敏在招募“老薑”,美莲坦言自己家的亲戚,尤其是男性,在步入老年后笑容都消失了。“除了病人这个身份,我还拥有很多东西,在苦难的后面还有很多祝福。我希望将来的社会,人人都能够快乐地老、幸福到老。”
成为“老薑大使”初期,美莲每次上台讲故事,总是觉得自己好像一根木头:没有笑容,眼里没有观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陈伊敏告诉她,她跌进沉痛的情绪里了。“我平日把这些感觉隐藏了,就算是亲人,我都不会对他们说。我很信任伊敏,所以我鼓起很大的勇气去说给别人听。”过了一段时间,美莲讲故事时的语气轻松了。
当讲故事成为疗愈
美莲的转变有来自其他“老薑”生命故事的激励。每周四下午,要去讲故事培训工作坊,美莲当天早上便开始雀跃:“‘老薑们’的故事如一道道的人生风景,对我更是一种疗愈。”严重中风的金多宝和截肢后失去十指的富有哥,经历人生重大的逆境,“他们现在体形还是很帅。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我的强心针,让我坚强”。
聆听者的积极回应,是对讲说者最有力的鼓励。有一次美莲到一个大学给学生讲故事,讲她的眼疾。美莲觉得自己的故事比较沉重,年轻人不会有兴趣听,结果故事讲完,有两位学生来访问她,不断问她问题,令她很是欢喜。
“我觉得我前半生很努力去投入社会工作,去建立家庭,确实很幸运;而我的后半生仍然可以贡献社会,将我自己的故事贡献出来,我真的觉得不负此生。如果我没有参加这个活动,而去吃喝玩乐,只是到处旅游,我觉得没有这么大的意义。”美莲说。
回想酝酿投入“老薑”这项计划,陈伊敏的背后还有来自父亲骤逝带来的冲击。65岁的父亲去世,对陈伊敏“是个很大的难关”。“父亲热爱生活、充满阳光,我常常在想,爸爸如果还在,他65岁之后的生活,一定会是很生动的。我心中有强烈的愿望,想祝福更多人珍惜当下,过个美好的老年。”
老薑,是一种身份,一种对生命“经验值”的“认证”。人生历练如同薑一样,由年月积累出相应的味道。每个人的阅历不同,每一种味道都是独特的。薑,还是老的“辣”吗?也未必。可以是老的辛辣、香辣、麻辣……老的微辣,甚至,老的甜,老的酸……大千世界,味道无量。
“我们以薑喻人,将老人唤做老薑。像星探一样,发掘长者的生活故事、独特经验。然后,一起做人生经历的整理师,收纳每一段阅历留下的启发,透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连结人心。”
十年前,陈伊敏尝试做一个全球高龄国家的系列报道,第一站选择了德国。她走访德国19个城市,做了200多个访谈,对部分受访者的生活变化,前后跟踪记录了4年。她将德国见闻编成《看见生命的火花:德国高龄社会纪行》一书,这本书出版后,反响超乎预料。书中记录年近八旬的婆婆Jutta,爱穿背心超短裙出街,有时在街上遇到年轻人对她吹口哨,她会俏皮一笑:“小伙子们,别想打阿婆主意啊!”她告诉陈伊敏:“人总是会老的,不过,有皱纹的脸看起来更有故事,不是吗?”
“老去,原来可以如此轻快。”陈伊敏说:“德国的经验启发我对‘老’有了新的视角:对于老去,不去美化,也不灾难化,而是如实地迎接。抗老只是虚幻,不如主动迎老——边老边学,迎接生命不同阶段的种种。我们从小被教育如何‘长大’,却鲜有学习怎样面对‘老去’。岁数大了,会经历各种身心变化。如何看待皱纹、疾病,如何面对退化、离别,每一个课题都要慢慢学习和适应。”
“老薑”的心愿,正是邀请不同世代的人一起探索年老的意义,看见每个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