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2岁的程序员连续加班后,发现需要把手机字体调很大才能阅读,经检查后发现调节幅度仅1.50D(同龄正常值≥5D),诊断为调节功能不足,这是“早发性老花”的典型表现。
行业观察数据显示,老花眼正在侵袭更年轻的人群。35~40岁群体中,老花门诊量年增120%(2015年仅5%);30~40岁人群占比达27%(10年前不足3%)。
这是由于长时间观看屏幕造成的,主要有以下情况:1.蓝光摧毁睫状肌,短波蓝光(415-455nm)诱发线粒体损伤→睫状肌细胞凋亡加速,日观看屏幕时间大于8小时者,调节灵敏度下降53%。2.黑暗环境压垮晶状体;暗处瞳孔散大→晶状体长期紧绷→弹性蛋白断裂,关灯玩手机人群,晶状体硬化年龄提前12年。
5个信号提示调节力衰退,如果以下信号出现两个以上,你就该警惕了:1.手机字体不自觉调大。2.远近切换需3秒以上聚焦。3.晨起阅读清晰,傍晚模糊加重。4.强光下视物更清晰。5.近视眼摘镜后近视力反而提升。
专业检测金标准:1.调节幅度小于(18-0.3×年龄)D为异常。2.负相对调节小于+1.50D则属于预警(注:需在医院由专业视光师完成)。
早期衰退时,可以使用抗疲劳镜片或者数码型镜片,近用区附加一定的正镜度来用于减轻调节负担,保证远中近场景切换时都有连续且清晰的视力。另外可以通过视觉训练来缓解睫状肌疲劳。例如反转拍强化训练,注意:必须在排除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器质性疾病后,在医生或视光师指导下进行。
为了眼睛健康,应该重塑护眼习惯:从源头延缓用眼节奏。1.严格遵守“20-20-20”法则(每用眼20分钟,向20英尺约6米外,远眺20秒)。2.办公环境屏幕顶部齐眉(避免屏幕中心高于视线)。3.夜间用眼开背景灯(大于300lux)(避免黑暗环境刷手机)。4.阅读姿势调整书本支撑架+腰部直立(避免瘫坐沙发举书阅读)。5.屏幕亮度与环境光线一致,避免在昏暗环境下用眼。6.注意饮食营养适当多摄入富含叶黄素(如菠菜、羽衣甘蓝)、Om ega-3脂肪酸(如深海鱼)和维生素(如坚果)的食物。7.每年进行一次眼健康检查。
另外出现这些情况需立即就诊:1.视近模糊持续2周不缓解。2.伴随眼胀、头痛(每日多于3次)。3.单眼突然近视力下降(需排除白内障、青光眼等其它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