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高中)(下称“《读本》”)为核心载体,紧扣“大思政课”“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探索出一条兼具校情特色与思想深度的校本化实践路径,让理论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让价值认同从“认知”落到“行动”。
大概念统领,破解“教材融合”难题,让《读本》教学更高效
面对高中政治统编教材内容交叉、课时紧张的现实问题,市三女中跳出“逐章讲解”的传统模式,以“学科大概念”为纽带,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
在教研组长王秀芬老师立项长宁区重点课题《读本》校本化实践研究的引领下,教研组老师杨成义、李军、苏莹、闪艳、黄钰涵积极参与实践探索。团队首先提炼《读本》八讲专题的核心要义直接融入常规思政课堂,通过议题式教学深化理解;对于分散在多本教材或选择性必修中的内容(如第六至八讲),则以“市三读本讲堂”为载体,用10课时左右的专题讲座完成教学,既避免了内容重复,又保障了理论深度。
社会实践搭桥,打通“小课堂”与“大课堂”,让思想教育更鲜活
“大思政课”的关键在“实践”,市三女中以品牌课程“高中生模拟政协”为抓手,让《读本》理论在社会调研中落地生根。活动中,学生以“政协委员”身份聚焦民生议题,从“规范0~3岁婴幼儿养护市场”到“完善红色场馆青少年服务”,完成“发现问题-调研分析-撰写提案-模拟展示”的全流程实践。为支撑提案,学生不仅要回溯《读本》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等核心思想,还要走进社区、企业开展实地访谈,用数据和案例验证观点。截至目前,在闪艳、黄钰涵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全国、上海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累计斩获“最佳提案”“优秀团队”数十项荣誉,相关经验还发表于《上海教育》,成为“思政小课堂”对接“社会大课堂”的典型案例。
校史文化赋能,打造“沉浸式”育人场景,让价值认同更深刻
作为百年女校,市三女中深挖“独立、能干、关爱、优雅”的育人特色,将校史资源、社会资源与《读本》教学结合,构建起有温度的思想教育场景。
团队梳理校史中的红色基因:以校长薛正的入党故事诠释“理想信念”,以校友宋庆龄、蒋英的事迹解读“报国担当”,还组织学生走进宋庆龄故居实地研学,邀请退休党员教师“口述校史”。
同时,结合学校“她系列”活动,邀请女科学家、女搜救机长等杰出女性分享成长故事,从“五位一体”建设的不同维度,让学生直观感受“新时代女性的责任与使命”,将《读本》中的“强国志”转化为个人成长的“行动力”。杨成义老师在学校大礼堂进行开学思政第一课,全体高一年级学生共同接受了《读本》的学习指导。
从“大概念融合”到“社会实践赋能”,再到“校史文化浸润”,市三女中以“大思政课”理念推动《读本》校本化实践,解决了教学中的现实难题。
未来,学校还将持续优化评价体系,探索更多“理论+实践+文化”的育人新形式,为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更多“市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