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吴懿燃:从土木工程师到“虎头鞋女郎”
第01版:一版要闻 2025-11-12
针脚承文脉 匠心续天伦

吴懿燃:从土木工程师到“虎头鞋女郎”

傅佩文

热情洋溢的“斜杠青年”

1.62米最大虎头鞋造型宠物床

琉璃虎头鞋挂件

祖孙作品:夏冬两季虎头鞋

虎头鞋剪纸和香囊工艺品

威虎紫砂盘

翻开上海姑娘吴懿燃的履历,一个兼具专业深度与多元兴趣的“斜杠青年”形象即刻鲜活起来:她是深耕建筑领域的节能工程管理师,也是健身健康管理指导师,还是资深瑜伽教练。而在这诸多身份中,非遗项目虎头鞋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她心底最珍视的身份。为了兑现对家人的初心承诺,十余年间,她一边承袭94岁外婆手作的古朴韵味,一边融入巧思创作出独具个人风格的新作,不仅成为沪上仅有的两位虎头鞋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之一,更以“虎头鞋女郎”的摩登形象,让这项老手艺在当代生活里焕发了新的光彩。(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记者 傅佩文

儿时最温暖的记忆

对于吴懿燃来说,虎头鞋可谓是自己儿时最温暖的记忆之一。

她的外婆沈美顺今年已经94岁,是一名制作虎头鞋的民间工艺师。在吴懿燃一岁那年,外婆亲手做了一双虎头鞋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寓意驱灾避祸、吉祥如意,蕴藏着长辈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外婆慈爱地摸着我的头,笑眯眯的,那个场景,我会记上一辈子。”

吴懿燃的外婆小时候与沪上民间虎头鞋制作艺人刘玉梅是隔壁邻居。刘玉梅祖籍河南,家里四代精于虎头鞋的制作。外婆常常去她家的作坊看她制作虎头鞋,久而久之便跟着学,不仅学到了一身手艺,还在色彩搭配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儿时的吴懿燃经常看着外婆每天在灯光下制作虎头鞋,一边做一边讲解虎头鞋的前世今生和制作工艺。外婆还经常会把自己制作的虎头鞋送给邻居以及亲友的孩子,周围的人亲切地称其为“虎头鞋外婆”。

耳濡目染之下,吴懿燃也开始跟着外婆学做虎头鞋。祖孙俩常常一个穿针一个引线,欢笑呢喃间,日子一天天流过。此后吴懿燃考上大学,继而又出国留学,外婆做的虎头鞋成了最温暖的乡愁,陪伴着她走过那段独自求学的岁月。

“虎头鞋外婆”有了传人

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工程学专业硕士毕业后,吴懿燃回国投身地产行业,彼时房地产发展迅猛,她的事业发展得红红火火,生活也多彩而充实。吴懿燃与父母感情甚笃,一家人常常相伴旅行。此后为帮患糖尿病的父亲调理身体,她一头扎进健康管理领域,带动父母健身的同时,也让自己成了身怀多项技能的“斜杠青年”。

而让她从工科生毅然转身为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是一个始终刻在心底的场景。那天,88岁的外婆得知亲友添丁,特意换上整洁的衣裳,带着亲手缝制了3个月的虎头鞋登门道喜,却被孩子妈妈轻描淡写婉拒:“宝宝不穿这种鞋,现在都穿国际一线品牌。”外婆伸出去的手僵在半空,眼里的光瞬间暗淡下去,嘴角勉强牵起笑意,喃喃自语:“噢,你们不喜欢啊……看来我真的没用了,下个月发工资,我再买双大牌鞋送囡囡。”

陪同前往的吴懿燃看着外婆落寞的神情,心如针扎——她太清楚这双鞋的分量:是外婆戴着老花镜,在灯下一针一线熬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每一针都藏着长辈的慈爱与期盼。更让她不甘的是,“这承载着祈福寓意、浸着岁月温度的传统手艺,怎么就比不上流水线生产的大牌?”她紧紧抱住外婆的肩膀,掷地有声:“外婆,您的鞋是花钱也买不到的奢侈品,我来学,我要让更多人喜欢它。”

正如名中的“燃”字那样,吴懿燃迸发出全部的激情,毅然踏上了虎头鞋技艺的传承之路。周末的阳光透过窗棂,祖孙俩重拾儿时的温馨,外婆一遍遍为她示范刺绣、拨花、打籽的针法,絮絮叨叨讲着配色的讲究:“虎头要红配黄,才显精气神;虎眼要绣得有神,才能护着娃娃平平安安。”下班后的几小时,吴懿燃雷打不动静坐案前,专注钻研——虎头鞋做工繁复,仅虎头上就需多种针法,粗线条勾勒的虎嘴、眉毛,要既夸张又不失灵动。日复一日的打磨,让她练就“三绝”硬功:剪样误差不超1毫米、纳底每平方寸36针均匀如织、虎眼刺绣立体传神。

如果说起初只是想圆外婆的心愿,让老人开心,可随着大量的材料收集、实物考察与人物采访,吴懿燃渐渐从传统文化视角读懂了虎头鞋的深意:“鞋底‘七七四十九针’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既牢固耐用又透气;明丽的虎纹透着蓬勃生气,是对生命的敬畏;贴合足型的鞋帮满是细致关怀,藏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善意。这小小的鞋子里,既有敬老爱幼的天然亲情,也有家和万事兴的处世之道。”

2019年,她郑重地向杨浦区文旅局递交了非遗项目申请书;2020年,喜讯传来——她与外婆正式成为杨浦区非遗项目虎头鞋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拿到证书的那一刻,祖孙俩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吴懿燃哽咽着说:“外婆,我做到了!”

老手艺萌发新生机

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人后,吴懿燃心中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随着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虎头鞋制作技艺濒临失传;而时代变迁与年轻人观念转变,也让这曾经家家户户婴幼儿出生时的必备礼品,渐渐被大众遗忘。她坦言,当下了解这门技艺的人寥寥无几,自己曾多次陷入“做不下去、想放弃”的困境,父母起初也难以理解:“为啥要执着于做‘小孩儿玩意’?”

但吴懿燃始终坚信“虎头鞋并非孩童专属”。5年来,她一心琢磨如何让老手艺在当代土壤里扎根生长——既要守住传统精髓,更要融入时尚元素、开发实用功能。她在技艺上不断推陈出新:将苏绣乱针绣融入虎耳设计,借紫砂的朴拙彰显文化韵味,首创“传统虎鞋+现代科技”设计体系,让虎头元素跳出鞋面装饰的桎梏,延伸出紫砂虎头鞋茶具、琉璃挂件、木雕系列等跨界藏品,成功俘获了年轻人的喜爱。同时,她还尝试制作短视频,在头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推送,让更多人看见虎头鞋的别样魅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成为吴懿燃与虎头鞋“破界出圈”的关键一年:新年伊始,设在豫园的非遗虎头鞋展位销量上涨20%,不少外国友人争相带“虎”回家;5月,她历经无数日夜试验材料、设计骨架、创新针法,创作出的1.62米最大虎头鞋造型宠物床,斩获非遗虎头鞋领域首个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在2025年“上海礼物”品牌商品评选中,她的手工虎头鞋、3D原创虎头鞋剪纸工艺品、虎头琉璃挂件、原创“萌虎赐福”醴陵瓷杯成功入选榜单;而她本人也于近日通过2025年“上海工匠”海选,顺利晋级下一轮评审。

尽管传统虎头鞋工艺逐渐走进大众视野,但也面临时代的追问:“以现在自动化生产线的水平,为何不用机器批量生产?”对此,吴懿燃有着坚定的答案:“虎头鞋不是一件普通的手工艺品,它既是工艺与艺术融合的结晶,更蕴含着民间古老智慧,手工制作更是寄托深厚情感,这些都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百年虎头鞋诉说深情

时光脚步匆匆,2025年的尾声悄然临近,吴懿燃的身影愈加忙碌。为了让虎头鞋这门非遗技艺走出深巷,她带着针线与热忱奔走在公益一线:进校园、赴养老院、入社区,让非遗之美融入日常烟火。她还定期为残疾人开展专项培训,手把手传授技艺——既为他们创造了就业增收的路径,也让这门老手艺有了更广阔的传承土壤。

有一次,她带着亲手缝制的虎头鞋走进一家敬老院慰问,一位百岁老人接过鞋子时,枯瘦的手紧紧攥住了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妹妹侬晓得伐?我小时候过生日,姆妈送我的就是虎头鞋,说能护我长命百岁,没想到我真的活到了100岁!”老人摩挲着鞋面上威风的虎头,眼里闪着光,执意要把这双鞋转送给刚出生的曾孙,“让这老祖宗的祝福,陪着娃娃好好长大”。

望着老人眼中的欣喜与期盼,吴懿燃的眼眶也湿润了,这跨越代际的牵挂,是百年虎头鞋默默诉说的深情,也是她心底最柔软的坚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