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普遍认知中,阿尔茨海默病似乎总是与老年群体紧密相连。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一疾病的发病年龄正悄然呈现年轻化趋势。近日,“43岁二胎妈妈患阿尔茨海默病8年”的话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如同一记警钟,提醒人们需重新审视这一疾病的发病规律与潜在风险。
遗传与后天的双重作用
据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圣介绍,阿尔茨海默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全球范围内,每3秒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我国患者总数已达1699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9.8%。这意味着全球每四位患者中,就有一位在中国。虽然该疾病仍主要影响60岁以上老年人,且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以上,但中青年发病比例的上升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阿尔茨海默病为何会侵袭年轻人?张圣医生指出,这是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上述案例中,基因检测显示患者的“早老素基因2”呈阳性,这是一种与家族性、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突变,从遗传学角度解释了异常早发病的原因。
与此同时,后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当代中青年面临的工作压力巨大,“多线程工作”模式对大脑认知资源消耗甚巨。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下,可能加剧线粒体功能不足、机体代谢异常、突触机制紊乱等生理变化,这些都对神经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成为诱发或加速疾病进程的“催化剂”。
正确认识疾病与早期识别
尽管常被俗称为“老年痴呆症”,但阿尔茨海默病与“痴呆”并不能画等号。准确而言,痴呆是以智能减退为核心的临床综合征,而阿尔茨海默病则是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是导致痴呆的最常见病因,约占所有痴呆病例的60%至70%。
该病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特别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且经提醒也难以回忆;语言表达困难,说话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判断力下降,在计划、解决问题方面出现困难,以及情绪与行为改变,可能出现情绪淡漠、抑郁等症状。对于这种目前尚无法治愈的疾病,早期识别与干预至关重要,关键在于区分正常的偶然遗忘与病态的持续记忆丧失。
构筑大脑健康的预防体系
虽然阿尔茨海默病尚无特效治愈药物,但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风险。在饮食方面,建议尝试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优先选择橄榄油等健康脂肪,适量摄入鱼虾等优质蛋白,严格控制红肉摄入。
在生活方式上,应加强大脑功能锻炼,通过阅读、下棋、与人深入交谈等认知活动保持大脑活力,多活动手指也能有效刺激大脑。体育锻炼同样重要,规律运动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其中快走被认为是一种极佳的健脑运动。此外,保证高质量睡眠尤为关键,睡眠期间大脑的“类淋巴系统”会高效清除代谢废物,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这些损害脑功能的物质在大脑中累积。
据“申公社”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