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悬空老人”下楼难的问题,上海近年来大力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去年一年完成1579台电梯加装,超过去10年完成总量的3倍。作为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今年还要完成加装2000台以上,截至目前已开工1813台,423台完工投入使用。每一部电梯背后,都是发扬基层民主,创新社区治理的一次生动实践。
今年年初,广中四村20号楼的新电梯正式投入使用。六楼的一位老人长期卧病在床,十年没有下楼。老人的子女第一时间用轮椅推着他,坐电梯下楼散步。
看着这一幕,二楼居民罗杏娟很庆幸自己当初改变了主意:“以前我想我二楼装什么装。后来我老伴说我们不要反对。他是党员,他说要考虑到楼上八九十岁的老年人。我们二楼也要支持的!”
新虹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周琦清楚地记得,这台电梯从意见征询到正式开工,足足用了7个月。他们逐渐摸索出更为高效的“党建引领+居民自治”的工作方式,发挥党员核心作用,搭建自治平台。于是,海虹小区的23号楼,3个月完成了所有的前期工作。整小区加装也在计划当中,变“接力跑”为“并肩跑”,让老人不再“望梯兴叹”。
“之前开了8次会议,都是居委出面。我认为这个效果不是很好。23号我们后面就充分利用了居民自治,居民讨论好以后直接跟电梯公司对接。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把原来7个月的工作都做完了。”周琦说。
实际上,为了解决“悬空老人”下楼难的问题,早在2011年,上海就为老房加梯出台了第一份指导文件,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2012年到2018年,全市完工投入运行的共计不到100台。
往后几年,加装电梯按下加速键,从“难产”转为“量产”。去年全年,上海完成了1579台电梯加装,超过去10年完成总量的3倍。加速度的背后是扶持政策的不断完善。
2019年,由市房管局等十个部门联合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明确居民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梯建设资金,政府最高补贴从每台24万元增加到28万元。
2020年,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被列为民心工程,市级层面成立加梯专项办公室,以更大力度推进。各街镇居委充分发挥社区协商机制。
2021年,《上海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操作指引》指导不同楼层出资比例,促进居民意愿统一。下半年发布的《关于加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指导意见》推动物业全程参与加梯,形成“建管并举”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这些年来,从市、区相关部门到社区基层,从财政支持、规划管理、方案设计到行政审批、管线迁移、公积金使用等,多方齐心协力,配套措施持续完善。
市房管局城市更新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开始,我们不仅要快加,而且加好以后还要管好用好,这方面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引导居民在加装的时候就协商后续管理,让物业提前参与介入加装电梯,在建设过程中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很多创新的工作方法也体现在加梯的每一步。
在前期审批阶段,通过“一网通办”实现批量化审批,提高效率;在项目施工阶段,将美丽家园工程和加梯同步施工,减少扰民、降低成本,或与楼道改造结合,改善底楼居民居住环境;在资金结算阶段,申请“加梯贷”减轻居民负担;在后期维保阶段,引入保险服务等等。这些好的工作方法都使得老房加梯加得快、加得稳。
今年,上海将继续按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的原则,坚持“建管并举”,继续推进这项民心工程,今年的目标是完成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把民心工程办成受居民欢迎的暖心工程,让老旧小区更加宜居、更有温度。摘编自“上海新闻广播”